100
2018年1月29日,农历腊月十三。
连续多日的干旱天气使空气中充满了干冷的气息,虽然已经接近农历新春,但投身于脱贫攻坚的党政干部依然忙忙碌碌。“越是最困难的时候,就越是需要我们付出的时候!”诚然,自觉、自励,已成了陇县全体党员干部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思想共识。
宝汉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飞驰而过。车上的几个人正在热烈地谈笑着,而坐在副驾座上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闫柏平却一脸沉静。他紧紧盯着窗外,看着车窗外的风景由模糊变得清晰,迅速接近,又倏尔远去。此时,他的心情也像窗外频频变换的风景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出去,一定要把兄弟市县的先进经验学回来,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路。”是啊,临行前领导的嘱咐犹在耳畔回响,作为带队领导的他,心情又怎么能够平静呢?
陇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开展两年了。这期间,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许多亮点。“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全省闻名,106个“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带动1.2万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解决了4055名贫困群众就业难题,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活力。两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最强的干部、最多的投入、最大的精力、最硬的措施投入脱贫攻坚。可以说,这是陇县发展史上一场了不起的战役。
然而,伴随着全县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上取得的成就的不断涌现,一些不良现象也在潜滋暗长。这些不良现象就像一股看不见的暗流,在脱贫攻坚的主旋律中奏出了不和谐的音符。
有些村组干部形象地把这些现象概括为“红眼病”“软骨病”“懒汉病”。
先说“红眼病”。当初,在贫困户精准识别中,镇村干部严格地遵循了中央“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标准,篦子篦,笊篱笊,做到筛查到户、审定到人,可谓十分精细,但依然有一些群众找出各种理由,找村组干部软磨硬泡,甚至大吵大闹,要求当“贫困户”。这样的人虽然不多,形不成主流,但确实“很伤神”,扰乱扶贫干部的工作步骤,阻碍了扶贫工作的进展。“就像鞋子里进了一粒沙子,走起路来硌脚。”一位村干部这样说。
再说“软骨病”和“懒汉病”,这主要体现在贫困户身上。随着扶贫工作的纵深推进,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开始滋生。精准脱贫政策使众多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但同时也让一些贫困户患上了靠补助扶持的“依赖症”,主观脱贫提不起神、志气短、动力不足,滋生出了“政策不扶、就地卧倒”“补助不来、大门不迈”的做派。在有些镇村,帮扶部门为了完成脱贫任务,帮扶力度较大,贫困户能享受多重真金白银的政策利好,不少帮扶干部帮扶热情高涨,不但帮着干、扶着干、推着干,甚至替着干,加上个别贫困户懒散积习难改,容易反复,掉进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福利陷阱。这种现象被扶贫干部形象地称为“懒汉病”。
内因是外因变化的动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一旦缺乏,就易患上“懒汉病”,甚至发展到“懒癌”(当地群众语)。如此一来,再要帮扶起来就是非常困难的事了。即使帮扶干部采用非常规的帮扶方式让他们脱贫,但用不了多久,他们还是有很大的风险会重新返贫,让干部的帮扶成效随风而逝。
更让人忧虑的是,贫困群众的“依赖症”“懒汉病”很有可能会人传人,引起连片感染。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如有的贫困户富裕了不愿摘帽,有的不是贫困户却争戴穷帽子。不止一名驻村帮扶干部曾经抱怨:干工作不愁,愁的是与“胡搅蛮缠”的落后群众打交道,太费精力了,真正是“伤神又伤心”。
是病就得治,得下决心治!
县委、县政府对贫困群众的这种“懒汉病”现象高度重视和警觉。2018年,陇县建立脱贫攻坚“八办七组”工作体系,其中,专门设立了扶志宣传工作组,负责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开展扶志教育工作。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宏周为主管领导,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闫柏平任办公室主任。
贫穷的本质是什么?与其说是物质上的匮乏、经济上的拮据,不如说是思想上的不进取、行动上的懒惰、言语上的损人不利己。“思想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匮乏更值得警惕。一定要下足‘绣花’功夫,做足思想雕琢工作,绝不能让‘懒汉病’影响了脱贫攻坚的铿锵步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宏周立下了“军令状”。这次外出考察学习,就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的。
想到这里,闫柏平平静了下心情,把目光收回车内。也许是受他的情绪影响,车内其他人都沉静了下来,似乎都在默默地想着心事。闫柏平环视了一下众人———城关镇党委书记宋海林、天成镇党委副书记杨毅、县扶贫办副主任陈文涛、县妇联主席景小玲、县文明办副主任李玲,这几人不仅是与扶志工作有较大关联的乡镇和部门负责人,而且都有着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干工作有冲劲、有想法,是他精挑细选的精兵强将。所以,他对这次考察之行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