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兰家堡村位于河北镇东北部,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较差。
2018年5月的一天傍晚,闪电撕破了乌云,暴雨倾盆而至。刺眼的闪电和惊天动地的雷声裹挟着狂风暴雨铺天盖地地来了,狂风挟持着豆粒大的雨点往窗缝里钻,闪电像巨蟒一样在云层中飞跃,一个暴雷猛地在窗外炸开,险些把人轰懵了。对于在川道长大、在县城工作多年的县政协下派的第一书记葛国平来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他心里一阵阵发怵。
雨越下越大,村子里的巷道上洪水横流,葛国平突然想到贫困户何碎才,下午见他赶着牛去了后梁,不知这时候回来了没有。那几头牛可是他们一家人的命根子呀!
葛国平赶紧叫上驻村工作队的三位同志,一同挽起裤腿,打着雨伞,向村外路口走去。狂风卷着暴雨,掀翻了他们手里的雨伞,他们全身被淋透,雨水也迷住了他们的眼睛。一道闪电劈下,他们看到了何碎才,他正在努力地驱赶着四散奔走的牛。
“老何别急,我们来了!”他们呐喊着。
手足无措的何碎才听到喊声,转身一看,是驻村干部帮他来了,感动得说不出话。他们四人分头驱赶,可那几头小牛犊就是不肯进圈,在雨中撒着欢地跑来跑去,好像在和主人较劲。你赶它躲,你追它跑,几个人跌跌撞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所有的牛都赶进了圈内。
牛进圈了,人却淋成了落汤鸡。
翌日,县政协主席陈爱珍专程前来看望驻村工作队,群众给陈主席述说了第一书记冒雨帮他们赶牛的事,陈主席也被小葛的精神感动了。她表扬葛国平:“你做得很出色,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咱共产党的干部就要和群众心贴心。”
“贫困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葛国平经常给贫困户说这句话。他认为扶贫的关键是让贫困户树立信心。驻村后,第一次入户走访时,葛国平了解到老何家虽然穷,但他有养殖肉牛的打算,只是苦于没有资金。
葛国平和村支书商量,帮助老何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对原来的牛舍进行了维修翻新,购买了4头小牛犊。后来,他又联系镇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人员和本村的养牛大户对老何进行肉牛养殖技术指导培训,还动员老何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培训班。
创业是艰辛的,靠的是毅力和知识。
老何妻子体弱多病,所以肉牛养殖的事便全部落在了老何一人身上。
老何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为牛添饲料,清扫牛舍,深夜还要再起来到牛棚转一圈,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不敢有半点的疏忽。虽然累得像双腿灌了铅,可老何丝毫没有放松学习。
老何买了很多肉牛养殖方面的书籍,起五更、熬半夜,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一本本地啃,使自己从一窍不通到掌握了肉牛的适应期、增肉期、催肥期等全套养牛技术,使他养的肉牛从入栏到出栏,从没有染上过疾病。他养的牛个个膘肥体壮,客商纷纷上门收购,他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几年来,通过他的辛勤劳作,他家的肉牛养殖从最初的4头发展到了现在的13头。2019年,老何仅养牛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了三万多元,他还被县上评为产业发展致富标兵。
一次入户走访,葛国平笑着问老何:“何大哥,现在晚上坐在炕上还能不能看见星星和嫦娥?”老何笑着说:“看不见了,看不见了,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政府出资10000元把我住的土坯房进行了维修加固,现在安全多了,舒适多了。还是共产党好,我赶上了好光景。感谢你们驻村干部呀!”
“现在,女儿7岁,儿子5岁,一个上小学一年级,一个上幼儿园中班,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给我们家减轻了负担。我没有念下多少书,没识下几个字,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我一定要让我的儿女多读书,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党和政府的恩情。”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其他几十户有养牛想法的人也加入了肉牛养殖行列。漫山遍野,牛群撒欢,荒芜的土地上又一次显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