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出陇县县城,沿宝(鸡)平(凉)公路一路西北行驶,用不了一根烟的工夫,就进了一条名曰温水沟的峡谷。沟口处公路边的坪头村是温水镇紧挨着城关镇的一个大村落。车过这里,路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村子北面的台塬下,密密匝匝地摆满一谷温棚,足足有两千多米长,阳光照在上面,耀眼炫目;在棚北的北河流水、岸边垂柳以及河那边葱绿千山的衬托下,气象万千,摄人心魄。这样的画面,断断续续,一直延伸到了新集川的道教福地“龙门祖庭”旁。
这里是陇县“双百”扶贫基地中的香菇基地,是宏盛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农业生产“车间”。
宏盛的董事长,一个叫李晓宏的毛头小伙,胆大有魄力,机敏有远虑。他的老家住在离关山草原不远的陇县天成镇八龙潭村。那是一个距离县城还有五十多千米的深山区,周围也见不到其他村落,他的父辈中有人一生都没有进过一趟陇县县城。
八龙潭村不是四面环山,而是被群山挤压在一道山缝里。村子的身前身后全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大山,林木葱茏,郁郁青青。山清自然水秀。八龙潭村前就有一条常年不涸的小河,清澈得能数得清里面的游鱼。群山阻隔,小小的山涧只能不断绕道而行,河道里便积出了许多水潭。八龙潭,顾名思义,一个一条小河连贯八个潭的地方。
小时候,李晓宏常在山里拾柴、放牛、挖药、挖野菜。天雨过后,和小伙伴钻进林子里摘木耳、掐蘑菇是他最开心的事情。年岁稍大,父亲送他念书,他便从山里一直念到了山外。
陇县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李晓宏在外面念书的日子里,县上正在大力发展食用菌。香菇、木耳原来还可以人工种养?这还真让他长了见识。八龙潭有林有水,种养食用菌应该没有问题。学校毕业后,他便读书考察、学习技术,在家乡搞起了食用菌生产。几年下来,李晓宏学精了香菇栽培的技艺,练就了在市场上打拼的本领,积累了能够支持他起飞的家底。
鸟大翱翔天空,鱼大闯荡深海,人翅膀一硬,想法也就多了。李晓宏想在外面更广阔精彩的世界锻炼自己。深山里的天地太小,想成就大事业有着诸多不便。
天底下所有机遇都垂青有准备的人。2011年,陇县争来了一个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重点是发展食用菌等蔬菜,园址选定在温水镇坪头村。李晓宏从朋友那里得到了这个信息,他决定一试身手。
他的想法得到了县上和温水镇的支持。
当年冬天,李晓宏从当地农民手里流转来了1030亩土地。翌年,在百草发芽的季节,他创办了陇县宏盛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宏盛”),利用项目资金和社员股金建起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坪头村的150多户农民成了合作社社员。
5年后,党中央发起脱贫攻坚总动员。陇县乘势打造中国西部食用菌之乡,推行“菜单式”产业扶贫,宏盛合作社被列入全县扶贫标准化农牧业示范基地。在市场大潮里搏风击浪多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李晓宏,睿智地洞察到了其中的商机,也想到了报效国家、反哺百姓,想到了把企业发展融入时代大潮,带领贫困户摆脱窘境。
机遇还真是让李晓宏逮住了。江苏与陕西结对扶贫,徐州市铜山区带着项目资金来了,想在陇县建一个大型产业扶贫基地;县上也想把贫困户每家5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捆绑在一起建基地兴产业,带领贫困户先摆脱贫困、再走向富裕。李晓宏去争取了。坪头村的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基础,李晓宏又有办好园区、请缨扶贫的高涨热情,县里的领导和铜山区派来挂职扶贫的陇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孙爱光一商量,就把坪头作为苏陕协作产业扶贫基地了。
获得了铜山区的巨额投入,又有园区附近贫困户的5000元股金,宏盛合作社如虎添翼。李晓宏用这笔资金扩大坪头产业园,新辟温水镇枣林村和新集川、固关、八渡镇7个食用菌示范基地,形成了占地2000亩、大棚1260个、社员2085户(其中贫困户1102户4408人)的规模,建成了600吨冷库、2吨烤炉、5000平方米生产包装车间,注册了“陇关”牌商标。
宏盛一跃成了年产量逾2000吨、产值1600万元的“产、加、销”一体化香菇生产龙头企业,成了拥有固定资产4500万元的陇县宏盛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了头顶全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陕西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陕西省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宝鸡市优秀专业合作社、陇县脱贫攻坚优秀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的明星企业。
宏盛是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实现二次腾飞的,贫困户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是贫困户的产业。社员中贫困户超过了一半的实际,合作社投身脱贫攻坚时代大潮的担当,强烈地驱动着他们把目光聚焦在“引领香菇产业,打造西部菇乡,发力脱贫攻坚,企发民富双赢”的正前方。
如何把企业发展与扶贫济困融为一体、无缝对接?这是宏盛不可回避、必须突破的课题。
宏盛人借箸代筹,巧用了“嵌入式”扶贫。这种“合作社管总成,贫困户嵌其中”的模式是宝鸡市的创造,宏盛的社员们都要求这么做。
合作社是生产香菇的,宏盛对“嵌入式”扶贫之“神”赋予自己的产业之“形”,发明了“借袋还菇”的“专利”,按“三免一借两保障”运作招数,聚集生产活力,带动穷人脱贫。
他们为贫困户发展香菇免费提供温棚、水电和技术服务,给每棚借菌袋8000个,保障以每千克6元的保底价回收产品、每棚保底收入不少于1.6万元。贫困户从合作社可享受产品销售收入、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园区务工等多重收益。有这么多的“馅饼”吃,贫困户就是再“瘦”,一两年也会吃“肥”的啊!
合作社也有利可图呢!大家争着发展香菇,不愁签下的订单按时发不了货;大棚是贫困户个人的“生产车间”,收入就是他们的经济利益,不愁养菇户没有生产热情……社里只管开拓市场、提供服务、扩大生产,这是真正的“双赢”呢!
就这么,宏盛越来越“宏”、越来越“盛”。
2018年7月5日,一个让宏盛社员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借袋还菇”扶贫项目入股分红兑现大会在苏陕协作产业扶贫基地召开。坪头的现代农业园里对联殷红、彩旗飘舞,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80多名贫困家庭代表从县上领导和政府办、农业局、扶贫办、发改局、温水镇、宏盛公司负责人手里领到分红现金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他们不只代表着自己的家庭,更代表着1001户宏盛的贫困社员;领来的不只是自己手中的那点钱,而是90多万元的贫困家庭收益红利。
孙爱光在代表陇县、铜山区的讲话中,对陇县的扶贫工作、贫困户和宏盛公司提出了深情的厚望:
我们陇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仅宏盛的产业扶贫基地,就带动了800多户、3200名贫困人口摘掉了“帽子”。但是,这只是初战告捷,后面的任务更艰巨,还有好多更硬的骨头要啃、更坚固的堡垒要攻。大家一要做好扶贫政策宣传;二要勤奋学习技术,树立勤劳致富的思想;三要开展技术帮扶,用双手掌握技术,用奋斗带领乡邻共同致富。农业企业要抓住科技、市场、规模三个关键要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质量;注重产品品质,开拓沿海城市和国外市场;发展壮大规模,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的收益。温水镇和相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宏盛农牧公司发展,特别是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助力“香菇特色小镇”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温水镇枣林村7组的邢虎林是第一批参与“借袋还菇”项目的贫困户。2017年春,这位55岁的贫困农民率先经营了两个大棚生产香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收益。他后来与3户贫困户结成对子,联合租赁4座大棚,带着他们一起干,仅第一季就收获了3万多元的纯收入。
分红大会结束后,邢虎林手里捏着厚厚的一沓票子,激动地对县农业局局长程保卫和温水镇党委书记周玮、镇长王建峰说:“这些沉甸甸的收获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了。今后,我下定决心多学习种植经验,提高技术,管理大棚,提高出菇率,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家庭收入。我也愿意带动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助力脱贫致富。”
“好事成双”是陇县人嘴边的口头禅。那次惊喜之后,刚过两个月,宏盛又有“喜”了。
2018年9月8日,那是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一辆特殊的货运车开进了宏盛的枣林村基地,停在村头的连体香菇大棚旁。车从青岛来,是个专运保鲜食品的冷链集装箱车。尽管公司好几天前就已经给社员通知了,说是韩国的迪萨瓦贸易公司要来调运香菇,大家早都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忙活着为自己的“女儿”准备“添箱”、梳妆打扮了,但当那“迎亲”的大汽车开进村子时,还是让社员们再次陷入激动与亢奋之中。大家喜形于色,忙碌着搬箱、装车,那场面还真像送女出嫁“过大事”。
韩国客人那天提了5吨1250箱新鲜花菇,留下的是1万元美金。从此,宏盛的香菇就开始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外,成了在宝鸡市占有一席之地的出口创汇企业。
2017年创建的曹家湾镇流渠村佳元香菇专业合作社也是一家以扶贫为宗旨的农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4年来,社里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运作机制,采用“嵌入式”扶贫模式,赢得了经济效益和扶贫社会效益双丰收。
贫困户赵义成是合作社产业扶贫的“食利者”。从2017年起,他一直在社里基地上的菇棚里发展香菇,每年都有超过1.6万元的收入。除了管理自家的大棚外,他还常年在基地打工,一年也有两万多元的收入。赵义成说:“参与这样的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还保证有收入的扶贫产业,抹不了穷帽才是怪事哩!”2020年,佳元已经成了年产量超过千吨、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双千”扶贫产业基地,带动213户796名贫困人口越过了贫困线。
固关镇苟家沟村外的那一片大棚是镇上与陇县宏勃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协议建成的扶贫基地。苟家沟村一组村民朱艳平是靠在基地里生产香菇加上打工脱贫的。2018年秋天,朱艳平开始在基地“借”来5个中棚开始种菇,一季就赚了2万多元。基地里像朱艳平这样的贫困户一共有一百多户,他们都靠着“借袋还菇”模式,每年有了2万元以上的收入。
2019年8月1日,又一声炸雷在陇县爆响,随着县委书记杜长生一声令下:“我宣布,陇县温水镇‘香菇小镇’建设正式开工!”一场让温水镇涅槃重生的重大建设决战打响了。
温水镇香菇特色产业小镇是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批准立项的陕西省12个特色小镇之一,项目预算总投资1.3亿元,是一处集科研、育种、栽培、加工、销售、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聚集高地。一期工程“香菇深加工”项目的投资额就高达7046万元,占地面积42.9亩,2020年年底全面建成后每年可生产香菇酱类300万瓶、香菇脆400万袋、出口级香菇粉100吨,年销售总额可达3382万元,新增贫困群众就业岗位300个。
陇县目前已经形成了香菇龙头企业11个、生产大棚2600座,每年的总产量达到4万吨、产值超过3亿元,1300多人从事着香菇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管理和技术指导。产业链带动贫困户4068户,人均增收3250元。
待到香菇深加工项目完工投产、“香菇小镇”全面建成之日,陇县必将傲立于中国西部香菇生产峰巅。
核桃烟蜂两帮山,
州川果菜梨桃园。
南部台地苹果带,
粮油奶羊遍陇县。
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和供给侧改革、科技进步等多重动力驱动下,“老”产业焕发生机,新产业活力迸发。陇县人民辛勤培植、抚育、呵护、哺养的粮食、烤烟、核桃、苹果等传统产业根深叶茂,旅游、羊乳、养蜂、香菇等新兴产业生机勃发,全面进入急剧突变的“拔节期”,向世人展示着与日俱新的长势。它们在脱贫攻坚中为陇县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在为陇县富强、人民富裕释放着更大的潜能。有这些产业带来的滚滚财源添力加劲,陇县人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快、更轻盈,也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