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扶贫济困办实事,真情帮扶暖人心。”几个金色的大字在晨光里熠熠生辉,高虎生用手抚摸了一下锦旗上金黄色的璎子,小心翼翼地把锦旗卷起来,装进袋子,迈着迅疾的步子往住建局奔去。
高虎生要把这面锦旗赠给陇县市政工程建设管理站。他的心里有许多感谢的话,他把所有的感激凝结在这面鲜红的锦旗之上。
铁锈红的大铁门,敞亮的铝合金玻璃窗配着玫瑰红的屋檐,烟灰色的墙壁,高虎生住在这个新家,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也感谢帮助了他的人们。
高虎生今年42岁,家里4口人。母亲69岁,失聪,有轻微的智力障碍。媳妇李引妮39岁,智力障碍。儿子马俊飞14岁,4级智力残疾。儿子是媳妇从蓝田县嫁过来时带到他们家的。
他们家原来住在祖上留下来的土坯房里,残破的小青瓦,一层层起皮掉灰的墙壁,变了色的木格窗子,窄窄的木门,低低的廊檐台。更重要的是,由于路基不断升高,院子比房屋高出近2米,每逢下雨,浑水就直接涌向屋里,房子墙壁大半截都被雨水浸泡。加之房顶像筛子一样,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即使不下雨,房子里也阴冷潮湿,散发着刺鼻的霉味。一家人住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房子里,真是寝食难安。
村支书马中义多次到高虎生家里给他做思想工作,动员他把旧房子拆了重盖。
高虎生叹着气说:“家里哪有钱啊?一家人的身体又都是这个样子。先推嘎再说。”
“不能再推啦,太危险了,万一哪天塌了咋办?一大家子人哩!”马支书满脸严肃。
高虎生是马支书的帮扶对象,也是他最操心的贫困户,一家子没有一个精干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迟早会出事。
每逢下雨,马支书都十分担心,一定要去高虎生家帮着疏通水道,叮咛他们注意安全。
“安居才能乐业。让高虎生全家早日脱贫,眼下最要紧的是让他家从这破旧不堪的房子里搬出来。”马支书下定了决心。
2018年1月,县住建局陈小龙作为帮扶干部到峡口村开展扶贫工作。
陈小龙在走访贫困户时到了高虎生家,看到了低矮破旧的房屋以及高虎生母亲那深深凹陷的眼睛里几近绝望的眼神、高虎生的妻子痴呆僵硬的表情,他心里发酸。
那个夜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作为住建系统的帮扶人员,让高虎生一家人住上放心安全的房屋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天没等到天亮,陈小龙就急匆匆地回到单位,向王保军站长汇报了高虎生家的情况。
王站长听完后说:“保证群众住房安全是咱们的责任。这家人太可怜了,咱不但一定得管,还要千方百计管好,把他们从贫穷的泥坑里拉出来。这样吧,你先回去做高虎生的思想工作,让他同意新建住房。我向局里领导汇报,尽快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好,我这就去。”陈小龙从所长办公室出来就径直回了峡口村。
局里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将高虎生的旧房改造纳入国家贫困户原址重建政策范围内,给予3.9万元的补贴。陈小龙得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去了趟高虎生家,把原址重建的政策仔细讲给他听,高虎生听说可以得到3.9万元的补贴,先是高兴,但又一想:钱还是不够啊。
就在高虎生犯难的时候,陈小龙决定再去找王站长。
陈小龙将情况向王站长一五一十做了汇报。
“要不在咱单位职工中倡导一下,给高虎生捐点款,众人拾柴火焰高,钱的问题说不定就解决了。”王站长考虑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说。
“是个好办法!”陈小龙脸上露出兴奋的光彩。
说干就干,在王保军站长的倡导下,两天之内,管理站的干部职工就捐了7000元。
马支书又动员村里党员干部带头,倡导群众捐款,你一百,我五十,大家慷慨解囊,村上干部群众又捐款4000元。
当王站长把全部捐款交到高虎生手里时,高虎生紧紧地攥着他的手,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眼里滚下两行热泪。
2020年4月底,高虎生家的原址重建工程动工了。
高虎生一个人忙不过来,热心的四叔高计良主动过来帮忙,张罗着叫工程队,买水泥、砖、沙等材料。
从放线规划、处理地基到砌墙架梁,陈小龙和马支书每天都在工地上忙碌着。他们不是查看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就是帮着处理一些棘手的事。
眼看着房屋一天天地有模有样了,高虎生又开始发愁了。开工前筹的钱用完了,门窗、楼板还没着落。
“水眼村去年整体搬迁时还有拆下来的七八成新的门窗能用呢!”马支书若有所思地说。
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把从水眼村拉回来的铝合金玻璃窗刷洗干净,拆下来的铁大门也清洗如新,涂上油漆。门窗安上了,房子封顶了,机瓦撒上了,新房顺利落成。
搬家那天,村上安排人帮着高虎生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新炕铺上了温水镇政府捐赠的新被褥。粉底白花的床单,橘黄色的被子,把屋子装扮得分外温馨。
高虎生耳聋的母亲坐在炕沿上,用满是皱纹的手小心翼翼地摸着平平整整的床单,望着宽阔敞亮的玻璃窗,对前来帮忙的人说:“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住上这么亮堂的房子,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啊!”
为了还清建房拉下的账,马支书还动员高虎生重新养羊,帮他申请了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养了10只羊。如今,他不但还清了债务,还存栏30只羊。高虎生终于迎来了自己幸福的新生活。
住房有保障是扶贫目标“三保障”之一。陇县积极实施生态雅村强基工程,全面消除土坯房,按照“应迁则迁,应拆则拆,应改尽改”的原则,全力抓好农村危房改造,逐村逐房落实“住房安全有保障”任务,全县贫困人口住房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