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155

76岁的天成镇黄家沟村村民王万军老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能在有生之年住到他打小就很羡慕的蒲峪川村,这可是一块肥得流油之地啊,而且他住的还是祖祖辈辈都没住过的亮堂堂的楼房,他喜从心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这不是梦吧?老汉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然而,这一切在2018年的春节前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他心里的高兴劲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群众对搬迁充满期待,这是欧晓刚日日夜夜追求的目标。可当群众真正把搬迁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时,他却感觉肩上的那副担子比压了一块磨盘石还要沉重,移民搬迁道路的曲折让欧晓刚万万没有想到。

当搬迁的想法提出后,一部分群众不理解也不支持,更不用说要把老先人留下的房子拆掉,那可是要破风水的啊。这只拦路虎向欧晓刚狠地扑了过来。思想问题不解决,谈何搬迁?这位尖刀兵战士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胆略向陈旧的思想观念发起了冲击。他走东家串西家,一户一户地做思想动员工作,终于,他的诚心感动了那些不愿搬迁的农户。

群众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横在了欧晓刚的面前———在哪儿盖安置楼?与邻近的铁塬村、上寨子村就土地征用问题苦口婆心地谈了两个回合,当地群众以土地有限为由,怎么说也坚决不答应置换,镇上出面也协调不通。

谈判没有突破,欧晓刚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思路。

他带着支书主任漫步在天成镇街道,沿路鳞次栉比的楼房和新居使这个省道边的小镇显得生机勃勃,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块用来建安置点的空地。正当他陷入困境时,一阵轰隆隆的声音传过来。支书告诉他,这是有人租用镇供销社房屋建起的面粉厂的机器声音。

欧晓刚灵机一动:“去看看。”

他们循着机器声,急匆匆地来到院内,定睛一看,这是个10亩见方的院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改的四排粮食仓库和办公用房历经风雨的侵蚀,已破旧不堪。除了最后一排房办起面粉厂外,其余房子全部闲置着。

此情此景,让欧书记眼前出现了一道亮光。何不把它征用过来呢?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一同来的干部时,大伙的心里顿时充满期待。

农历二月二是陇县传统的物资交流会时间。每逢这时,县城西门口总是人山人海。为了等候正在开会的县供销联社领导,欧书记和村支书主任坐在离西门口不远的供销社楼下,显得焦灼不安。欧晓刚一向喜欢热闹,此时他却觉得眼前的叫卖声、嘈杂声异常刺耳。

一次、两次、三次,他的诚心终于打动了时任县供销联社主任的郭西学。

“趁热打铁,方可成功。”欧晓刚斩钉截铁地给随行的干部说。他又在县委政法委领导的协助下,邀请供销联社领导到黄家沟村实地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县供销联社主任开口了:“同意置换。”

在签订协议时,当时的县供销联社郭西学主任感慨道:“是欧晓刚为群众办事的精神感动了我。”

土地问题解决了,欧晓刚如释重负。

更让欧晓刚高兴的是,上级的移民搬迁补助政策也下来了。

这时候,他的底气更足了。群众大会上,欧晓刚介绍了搬迁工作进展情况,大家抢着发言,而且还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建房选址比大家想象的更理想,建房的费用又有了保障。这个夜晚,黄家沟沸腾了。

等待搬迁的群众奔走相告。

“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这是欧晓刚在当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料,一个新的问题又来了。支书告诉他,往年的这个时候,好多人已经外出打工了,可今年主要劳力因为搬迁,都还在家等候着。针对这个问题,他提议由搬迁户推选三至五名群众代表,分头收集群众意见,全程参与工程管理,严格监督资金使用。

在欧晓刚的提议下,大家形成了一致意见:全村三个村民小组,各组选一名村民代表。于是,一组的杨浩田、二组的李锁银、三组的朱林苗成为搬迁工程“土监理”。

每到建设的重要节点,欧晓刚都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然后通过电话、微信群征求全体搬迁群众的意见。

所以,房子的规划设计、楼层的分配、公共设施的修建等,都是经过大家协商一致才落锤定音的。工程的招标、代理公司和监理公司的聘用,也都是在群众代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敲定的。

2016年10月,完成了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后,黄家沟移民搬迁工程终于动工了。

在欧晓刚的努力下,搬迁工程比县上原计划的提前了两年。天成镇以此为基础,扩大规模,把这个搬迁点扩展为全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2017年年底,一栋漂亮的六层住宅楼竣工,24户搬迁群众有了自己的新家,喜庆的鞭炮声噼里啪啦,不绝于耳。

“欧书记,走,到咱新房子里吃碗臊子面……”

“欧书记,你给咱村上办了这么大的好事,大家都说应该叫你‘搬迁书记’哩。”

这些是搬迁群众住上新房后,遇到欧书记时经常说的话。

“搬迁书记”这称呼很贴切,欧晓刚听着也很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