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西凉湾和侯家寺是陇县北部最偏远的村子。2019年,两村合并为一个新的建制村,名叫西凉湾村。西凉湾虽然偏远,但那里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很早就有“高山红旗,北部粮仓”之称。
早在1974年,西凉湾村因超额缴售公购粮,被农业部评为“农业先进村”,并奖励了一台汽车。据说那年修建段家峡水库时,西凉湾村的小伙姑娘是坐着汽车,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建设工地的,让其他村拉着架子车去的年轻人羡慕不已。
历史的脚步迈入21世纪,交通和信息高速发展,行路难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早已被解决了,而当年的“高山红旗”却被时代甩在了身后。这个曾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功勋”何以落伍?知道底细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行路难。路成为西凉湾村发展的瓶颈。
出产的东西卖不出去,需要的东西运不进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现代化的发展要素他们根本沾不上边,曾经因“高山红旗”而光荣过的人民不得不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
西凉湾村民罗新科饱尝交通不便的苦头,一想起交粮的往事,心里就发酸。他家里种了140亩小麦,这在川道相当于一个生产队经营的土地。每年交秋粮时已是隆冬,他拉着满满一架子车粮食,光着脚片,蹚着刺骨的河水,沿河滩艰难地前行。有一次,脚下踩的石头一滑,他腿一软,一下子跌倒在河里,衣服湿了一大半,他从冰水中挣扎着爬起来,拧干衣服上的水,又继续赶路,湿透了的衣服不一会儿就冻得像个铁甲,刀割一样的寒风直往里钻。那时年轻力壮的他倒没觉得有啥不舒服,但现在老了,他的腿一遇阴冷天气就疼得厉害。
“唉,往年没路,真把罪遭尽了!现在国家政策好得很,给咱群众把路修到家门口,大卡车、小轿车都能走,卖粮食、做生意方便多了。”等到好时光的罗新科老汉高兴地对来村里采风的实习生说。
“以前我们去县城赶集,要走三天。第一天走路到城里,在县电影院旅馆住下,第二天办事,第三天早晨往回走,回到家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有时还得摸着黑往回走,那艰难程度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董山海老汉说。董山海也是西凉湾的种粮大户,老两口种了100亩玉米,每年都要拉到山外去卖,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都尝遍了。
“那现在需要多长时间呢?”一个穿白裙子的学生问道。
“现在到县城,1个小时就够了。今年4月份,宝鸡客运公司给咱村通了小型班车,每星期四早晨9点在村口发车,下午又把乘客送回来。除了这一趟固定车次外,要去县城的人超过5个,就可以给宝鸡客运公司打个电话,人家就派车来接送。方便多了!”董山海老汉说这话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再说我们村里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买了小汽车,有紧急事时打一声招呼,他们就把车开到家门口了。”董山海补充道。
回顾西凉湾山路变坦途的历程,不由让人心生感叹。
西凉湾全村住着200多户人家,其中91户贫困户。2009年,县上为了解决这里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从大谈湾到西凉湾修了一条沙石路。那时县上财力紧张,修这段路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群众为此高兴了一阵,但后来由于日常养护跟不上,路面水毁严重,群众出行难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遇到天阴下雨,群众出山难如登天。有人编出顺口溜:
西凉湾,西凉湾,
走路难似登云天。
天晴黄土迷人眼,
下雨稀泥裤腿钻。
人老几辈把天怨,
何日修路平展展。
民谣唱出了当地人民出行的艰难,是西凉湾山路状况的真实写照,生动地反映了西凉湾人盼望能修一条平坦大路的迫切愿望。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西凉湾千载难逢的机遇到来了。
2017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湛蓝的天空漂浮着几朵棉花一样的白云,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树木悄无声息抽着新芽,一簇簇、一片片的粉红色山桃花格外鲜艳。县委书记杜长生再一次去西凉湾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在村民座谈会上,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听着群众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看着群众渴望的眼神,他的眼睛湿润了。思量片刻后,他对随行的交通局局长米锁牢说:“今天我们来西凉湾调研,群众反映他们行路难的问题刺痛了我的心,全县公路网络已四通八达,而西凉湾村的道路状况却差得出人意料。习总书记指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要让西凉湾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必须先把路修通。交通局要抓紧调研设计,尽早拿出方案,半年内要让这儿的老百姓走上平坦的水泥路。”
交通局局长米锁牢听完杜书记的讲话,随即表态:“我们立马行动,想尽一切办法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决不让西凉湾的老百姓失望。”
参加座谈会的西凉湾群众的心里被杜书记关切的言语暖得热乎乎的,他们个个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神情,久久不愿离去。
不到一个月,县政府、交通局将一份关于新修大谈湾—西凉湾公路的报告呈送到了省交通厅厅长的桌面上,后经各方面的争取,省上批准了西凉湾到大谈湾全程23千米公路的建设计划。县交通局立刻邀请设计单位进行实地勘察、科学设计、工程招标等。
县交通局选派技术人员进驻工地组织施工。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交通局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跟踪督查。局长米锁牢星期天也坚守在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
施工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施工者的面前———路基强度达不到要求,经常出现翻浆现象,给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带来严重阻碍。交通局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反复研究解决方案,多次进行整改,最终消除隐患,使路基强度达到要求。夏天气温骤高,路面施工容易发生断板现象,施工人员随发现随处理,确保了工程质量。
西凉湾和侯家寺村民看到政府要给他们修水泥路,朴实的农民高兴得不知说啥好。他们只认准一个理———路要靠人修,咱没钱,但有的是力气,袖手旁观不是咱的性格。于是,他们放下手里的农活,个个参与施工,发扬创“高山红旗”的艰苦奋斗精神,撸起袖子拼命干,为道路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0岁的史武孝是个八根缰绳都拉不回来的犟“牛”,但是他干起活来却牛劲冲天。工程进展到路基加固阶段,需要大量的沙石料,他开着自己的拖拉机在工地上拉运施工材料;有一段路需要挖涵洞,工程艰巨,施工难度大,他便赤脚在水里干,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虽然泡得脚底长疱,脚面浮肿,但他仍然坚持到底。施工队给他运输费,他摇摇头;给他加油费,他还是摆摆手。为的是啥?史武孝心里只有两个字———报恩。史武孝清楚地记得2015年冬天,他的老伴得了胃癌,为了看病,家里的积蓄花得一干二净,但病情没有丝毫好转,想继续治疗,但钱又从何来?正在他犯难的时刻,村干部和扶贫书记上门了解情况,把他家列入低保贫困户序列,全面落实了大病救助补贴政策,不仅把原来花的钱全部报销了,而且后续治疗也全部免费。“共产党对咱这么好,咱得好好报恩。”这是史武孝最常说的一句话,因为这救命之恩令他刻骨铭心。
史武孝的行动给予工程队施工人员极大的鼓舞,他们白天干不完的活晚上挑灯苦战,晴天干不完的活淋着雨拼命干,就这样,硬是把工程进度拉上了“高速通道”。
在浇筑水泥路面时,由于各施工段运输原材料相互影响,导致各个标段不能同时施工。交通局立即召开专门会议,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决定各标段错时施工,保证了工程顺利推进。
工程进行到关键阶段,3标段的沙石告急。运料车按原路线无法通行,只得绕道甘肃五举运料。因9辆沙石车对五举境内的部分路面造成损害,部分路段出现翻浆,一天晚上,甘肃五举路管单位拦住运料车辆,不让通行,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施工在即,沙石料运不过来,施工被迫中断。十万火急之下,县公路站路政人员连夜赶往甘肃与相关单位进行交涉,双方相互谅解,酌情处理后就放行了。
施工时正值高温期,路面养护需要水源,而西凉湾人畜饮水都很困难,水从哪来?交通局调集人马,四处寻找水源,最终从兰家堡水库等处取水,解决了这一难题,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2017年12月5日是西凉湾群众最难忘的日子,公路顺利竣工了。虽然没有举行庆功仪式,但西凉湾群众自发买来鞭炮以示庆贺。西凉湾村沸腾了,脱贫攻坚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红利,23千米平坦而笔直的路在他们脚下展开。这条路还连通了西凉湾到千阳上店子的11千米线路,形成了东至千阳、南到陇县的半环形北部大通道,彻底解决了西凉湾、桦沟、白杨树沟群众的生活出行和生产物资运输等问题。
公路通,百业兴。道路修好了,扶贫产业蓬勃发展,财源滚滚而来。单说养蜂这一产业。外地人瞅上了西凉湾的山坡野花,纷纷来这儿养蜂,当地的很多群众跟着他们学会了养蜂技术,养蜂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县交通局粗略地算了一笔账,2016年以来,陇县新增道路里程571.5千米,提升农村公路路况1212千米,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007.5千米,实现了建制村水泥路100%通达、村组道路普遍硬化的建设目标,其中沥青路面41条、水泥混凝土路面63条。闪光的数字折射出陇县的公仆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个沟壑纵横、峰峦叠嶂的山区县里的10镇104村全部通了客车,其中,36个建制村已通班线客车,56个建制村通公交车,12个建制村开通区域客运。宝鸡客运公司先后投放新能源公交车38辆,改造城乡公交线路8条,城乡公交覆盖全县6镇56村,使沿线约11.25万群众出行乘车更加安全便捷,充分满足了城乡群众的出行需求。这个变化在五年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今天却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