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温暖每一家”就是关心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心向光明,憧憬未来,感受世界的美丽。
“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啊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相信每个人听见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都能感受到温暖和爱,都会想到可爱的小宝宝,想到活泼可爱的阳光少年。
然而,在大多数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的时候,还有很多残疾少年儿童无法跨进校园的大门。他们的教育问题怎么办?他们的“早餐”在哪里?
而且,这一部分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解决,他们的父母就没有心思和精力去脱贫致富。如何树立起这一部分困难家庭的生活信心,激发致富动力,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这是陇县确立的目标,也是通过实践得出的一个完美答案。
2016年的春天如约而至,春的气息染绿了陇州大地。伴随着春的脚步,一场感动人心的“暖春行动”也在这时悄然拉开了帷幕。
3月10日一大早,陇县西大街小学教师杨瑞就提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县城环城东路的张怡丹(化名)家。
杨瑞要见的张怡丹是一位先天性脑部疾病患者,因为行动不便和语言功能障碍,今年已经12岁的小姑娘还没上过一天学。丹丹的父母外出打工了,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成了一名孤独的留守儿童。
伴随着脱贫攻坚战斗的打响,陇县启动了“温暖每一家”党建暖心行动,面向留守少年儿童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教育帮扶活动,针对无法随堂就读的残疾少年儿童开展了“送教上门”活动。活动中,杨瑞毅然报名,当起了张怡丹的送教上门老师。
初次见面,让杨瑞十分意外。
一看见陌生人,小怡丹的身体就不自觉地紧张抽搐、痉挛,一只胳膊朝后扭着,不停发抖。她冷漠的目光瞪着杨瑞,一言不发。
“丹丹,你今年几岁了?”
……
“你想爸爸妈妈吗?”
……
也许是因为长期的孤独,孩子变得自卑又自闭,甚至抗拒和陌生人交流。面对沟通上的障碍,杨瑞没有气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时隔一周,她第四次来到了张怡丹家。这次,她终于用自己的耐心,打开了孩子紧闭的心扉。
“丹丹,你想上学吗?”
“……想!”
“丹丹,你愿意让我当你的老师吗?”
“……愿意!”
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羞涩而拘谨的笑容。虽然口齿不清,但依然能听出她内心迫切的愿望。杨瑞当场为张怡丹办理了入学注册手续。从此,这位12岁的小女孩正式成了陇县西大街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
从张怡丹“正式入学”那天开始,杨瑞坚持每周上门一次。每次去,她都会带上一点小礼物,有时是玩具,有时是食品,有时是一枚精致的发卡。和张怡丹待在一起的时候,她给小怡丹唱歌、讲故事,有时候还给小怡丹按摩身体,做康复训练。她发现,小怡丹虽然口齿不清、行动不便,但脑子特聪明。她讲的故事,丹丹都能听懂。有时候讲完了,一提问,小怡丹竟然都能回答上来,这让她很欣喜,也很有成就感。小怡丹的奶奶也说:“这么多年,没见孩子这么开心地笑过。”
很快,端午节到了。杨瑞问张怡丹:“丹丹,你希望端午节老师给你带什么礼物呢?”
张怡丹害羞地一笑,腼腆地说:“我不知道。”
杨瑞问:“我给你送个香包怎么样?”
张怡丹低头想了想,迟疑着说:“要不,给我带一盒绿豆糕吧?前几年,妈妈给我吃过。我想吃……”
几年前,张怡丹的妈妈和爸爸闹矛盾,赌气离家出走了。小怡丹好多年都没见过妈妈了。
端午节前一天,杨瑞给张怡丹带来了绿豆糕和香包。在那个愉快的下午,杨瑞发现张怡丹的眼里噙满了泪花。
又一个“六一”儿童节到了,张怡丹已经上了“二年级”。杨瑞做了一个筹划已久的决定———陪张怡丹过“六一”儿童节。
“六一”这天,杨瑞给张怡丹买了漂亮的新衣服,拉上一名同事,带着各自的女儿来到了张怡丹家。她们给张怡丹盛装打扮,举行了“隆重”的“六一”儿童节文艺表演。先由两个孩子给张怡丹跳了一支舞蹈,然后她又和同事给张怡丹唱了首歌。看着小怡丹开心的笑脸,杨瑞柔声说:“丹丹,你给大家唱首歌怎么样?”
“好呀———”让杨瑞意外的是,张怡丹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接下来,张怡丹绘声绘色地唱了一首《小燕子》:“小燕纸(子),缠(穿)花衣……”———虽然咬字不清,还有点跑调,但是小怡丹唱得非常投入,一张笑脸因兴奋而变得绯红,像一抹彩云。听着小怡丹动情的歌声,杨瑞明白,从此,小怡丹的新生活开始了。
在小怡丹入学的同一天,陇县温水镇火烧寨中心小学教师孟根伍也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十几千米外的一个小山村。他要去看望的是自己送教上门的学生王思苗(化名)。这是一位严重的先天性脑瘫患儿,还患有严重的癫痫。
第一次进入王思苗家的情景,孟根伍记忆犹新。
“送教上门?我孙女这个样子能接受教育?你是来看我老汉笑话的吗?”王思苗的爷爷涨红了脸、粗着脖子,用一连串问句把孟根伍挡在了门外。小思苗的奶奶一边劝着老伴,一边尴尬地把孟根伍让进门。
10岁的小女孩苗苗躺在床上,目光呆滞,对眼前的一切没有任何反应。
孟根伍没有生气。他知道,孩子有残疾,家里人有顾虑,总想藏着掖着,不让人知道,这种情况成了送教路上最大的障碍。困难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相反,这更加坚定了孟根伍送教上门的决心。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想: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都不去关怀,还有谁会去关注他们呢?
这些年,为了给孩子治病,苗苗家里费尽周折,不但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一屁股外债。无奈之下,小思苗的父母远赴新疆打工,小思苗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面对家长的不接受和不信任,朴实而倔强的孟根伍没有气馁。第二次上门,他拉上了经验丰富的副校长马宝学。他下定决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孩子的爷爷奶奶接受为止。
时间是一剂良药,可以消弭人与人之间的任何隔阂。两个月下来,王思苗的爷爷已经不再排斥孟根伍了。每次来到家里,孟根伍都会和小思苗的爷爷奶奶拉家常,说闲话。孟根伍似乎已经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只是他每次来时,小思苗的反应都很平淡,孟根伍问话,她也不回答。不管怎样,孟根伍始终不急不躁。孩子智力有障碍,教不了文化课,那他就教小思苗做游戏,给小思苗讲故事、读儿歌。无法互动,孟根伍就一个人唱“独角戏”。孟根伍觉得,哪怕什么也不做,就陪孩子静静地坐着,也是对小思苗的一份关怀。他相信,孩子虽然不会表达,但她的心,一定会被暖热的。
又一个午后,孟根伍像往常一样用心地给小思苗读着《安徒生童话》。他突然发现,小思苗的脸上浮现出了一抹淡淡的微笑。那微笑就像玫瑰色的朝霞,映红了小思苗可爱的小脸。
那一刻,孟根伍动容了。他明白,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孟根伍坚持每周来王思苗家。每次来,他都会带点好吃的。有几次,他还给小思苗带来了小人书、图画本。小思苗虽然还不识字,也不会画画,但他坚信,总有一天,她一定都能学会。他坚信小思苗会画出漂亮的树叶、鲜艳的花朵,会画出窗外叽叽喳喳的小麻雀……
有一次,孟根伍正和奶奶一起帮助小思苗做着康复训练。突然,小思苗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发起抖来。孟根伍吃了一惊,旁边的奶奶说,这是小思苗的癫痫病发作了。看着苗苗紧咬牙关,孟根伍急了。情急之下,他下意识地把大拇指塞进了小思苗口中……等孩子终于平静下来,他感觉大拇指火辣辣地疼。仔细看时,他才发现自己大拇指上留下了深深的牙印。这时,王思苗的爷爷再也忍不住了,他一把抓住孟根伍的手,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孟老师,只要你认我,以后咱们就是亲戚了!”那一刻,孟根伍也激动得眼里噙满了泪花。
群众的认可,就是对他工作最大的支持和回报啊!
在陇县,像杨瑞、孟根伍这样送教上门的老师一共有41名。他们精心呵护着41名孱弱的祖国花朵,为他们付出了满腔心血,赢得了“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的美誉。
从表面看,这些“代理妈妈”“代理爸爸”关注的仅仅是个体学生的“一枝一叶”;但实际上,他们的努力牵动的是脱贫攻坚的“总盘子”。他们用行动在贫困群众缺乏信心、失去希望的内心支起了一个“动力支点”,使他们有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对孟根伍来说,最大的欣慰不在于小思苗爷爷态度的转变,而是小思苗的爸爸和妈妈重新看到了希望,有了面对困难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2018年,小思苗“逃离”到新疆打工的爸爸妈妈毅然返回了家乡,在县城附近开办了一家彩钢瓦厂。如今,一家人顺利脱贫,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小思苗的爸爸妈妈也下定决心,一定要治好小思苗的病,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太阳出来啰喂,照亮我也照亮你,一样的空气我们呼吸……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就像《熊猫咪咪》这首歌曲所唱的一样,陇县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用爱照亮了那些残疾儿童的内心,也照亮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