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
表面看来,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技能的贫乏、信心与斗志的缺乏。给钱送物、修路搭桥,基建式扶贫等扶贫模式虽然可快速见效,但若没有贫困主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努力,扶贫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更难以长久。
如果把脱贫攻坚比作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的话,精准帮扶展现的就是“绣花”功夫。而扶志扶智教育,无疑是其中最精美、最走心的“针法”,就像绵绵春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打开一扇心窗,催开一朵自强之花。
2018年的春节刚过,万物开始复苏,迎春花的枝头上缀满了嫩黄的花蕾。与这万象更新的季节一样,东南镇梁甫村十二组的群众发现,他们村的贫困户焦小平仿佛变了个人似的,走路不再弯着腰、低着头,见人就唉声叹气,而是挺着胸,抬着头,脸上带着笑,见人就问好。
“小平,你这像是遇上啥大喜事了?”有人好奇地问。
“我看焦小平不该叫‘小平’,而应该叫‘大平’了。”也有乡亲和他开着玩笑。
面对乡亲们好奇的追问,焦小平“嘿嘿”一笑,腼腆地说:“日子过好了,自然就开心。”
其实,焦小平清楚地知道是一堂课、一个人,改变了他的人生。
说起焦小平,村上的人都感叹:这人的命运太坎坷了!
1998年,年仅26岁的焦小平初为人父。要是在城市,这个年龄的他还是个抱着吉他乱弹琴的大男孩。然而,他26岁时,刚生完女儿不到两个月的妻子突发心脏病,撒手人寰。
处理完妻子的后事,加上结婚时借的钱,此时的焦小平已经是债台高筑,欠下了6万元的外债。
几年后,焦小平又成了家,添了两个小孩。这期间,他虽然拼尽了全力,但依然没有从困境中走出来,而且生活的境况每况愈下。三个孩子,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身有残疾的妻子……生活的重担像一块巨石,全部压在了焦小平瘦弱的肩上。没有赚钱手艺,没有致富产业,仅靠打零工谋生的他生活过得越来越恓惶,意志也越来越消沉。刚过30岁的他腰弯了、头发白了,成天少言寡语、闷闷不乐,活像一个小老头。
有一次,大女儿发高烧住进了医院,焦小平硬着头皮找遍了所有的亲戚熟人,求爷爷告奶奶,也只借到了一千八百多元,远远不够住院费用。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卖掉了家里仅剩的十几袋麦子,总算凑够了住院费。好不容易女儿出院了,可一家人又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
焦小平心死了:就这样混日子吧。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了。乡亲们拉开了与贫穷较量的架势,焦小平却依然没有提振起生活的信心。村组干部、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走马灯似的在他家进出,给他讲扶贫政策,出主意,树信心,他都漠然待之。他想:“过了二十多年的苦日子了,咋努力都没用。难道仅凭扶贫干部的几句话,就能脱贫致富吗?”
转机出现在扶志夜校的一节培训课上。
那天,带着应付了事心态的焦小平参加了村上扶志夜校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观看扶贫宣传电教片《要幸福就要奋斗》。片子讲述的是淳化县一位失去双臂的残疾青年刘斌在村组干部的帮扶下,通过养羊脱贫致富的故事。
看着看着,焦小平如死水一样冰冷的心湖里泛起了涟漪。
“现在的政策这么好,帮扶力度这么大,我这没胳膊的人都能脱贫,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脱贫……要让我说脱贫心得的话,我就只有一句话:要幸福就要奋斗!”
大屏幕上,刘斌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震撼着焦小平的心灵。他既羞愧,又激动。是啊,一个没有胳膊的残疾人都能顽强地拼搏,咱一个全胳膊全腿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勇敢地站起来与贫穷做斗争呢?
第二天一大早,焦小平一改往日的萎靡不振,主动找到了第一书记,要申请脱贫项目。
第一书记瞪大眼睛望着他问:“你这是来真的?!”
“我昨天晚上想了一夜,别人能干成的事,我也一定能干成。我就不信贫穷把我能缠绊一辈子。”焦小平信誓旦旦地承诺。
很快,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焦小平利用5000元扶贫资金养了4头猪。随后,他不断扩大规模,养猪规模发展到了50头。另外,他还养了几只羊,栽植了2.6亩核桃,种植了11亩玉米、3亩小麦、3亩苜蓿。两年后,焦小平不但还清了拖欠20年的债务,还第一次有了存款。
“没有想到,仅仅两年时间,我就打了一场翻身仗。感谢党的政策给了我一架梯子,扶贫干部给我指对了路子。只要我扑下身子,还愁挣不来票子吗?”
2018年4月,焦小平盖起了两间砖混结构的新房。7月,大女儿焦苗苗又考取了榆林学院,让全家喜上加喜。同时,在第一书记陈宏科的帮助下,他又迎来了第三喜,成功办理了5万元贴息贷款,他筹备着要建一个100头规模的养猪场。
“明年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焦小平信心满满地说。
2018年7月,在一次贫困户座谈会上,焦小平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秘密。
“是电教片《要幸福就要奋斗》改变了我,我要像刘斌一样,用奋斗改变人生。”焦小平动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有句话我记得很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说句实在话,不怕家里穷,就怕没精神。咱有的是土地,有的是力气,只要把事瞅准,实实在在地干,不信干不出个名堂。你看咱村上光景过得好的,哪一家不是一身土、一身汗换来的?”
在陇县,像焦小平这样通过一堂课、一个脱贫故事、一个先进典型改变了生活态度、树起了脱贫信心的人不在少数。而这都得益于各村开设的扶志夜校和道德讲堂。
扶物不如扶心,输血不如造血。从2016年开始,陇县依托“扶志六法”,以村为单位开办“扶志夜校”,充分利用晚上、雨天等农闲时间,通过播放电教宣传片、故事分享、交流座谈、集中学习等形式,树立贫困群众脱贫信心,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课程配置上,各村按照“点菜+配菜”相结合的方式,既有群众“点餐”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就业技能、农村电商实用技术培训,又有政府“配送”的政策和文化、法律法规等“大餐”,让群众既掌握了精湛的致富技术,又学习到了国家最新的扶贫政策。
在授课人员选择上,村上邀请了一些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技术专家前来授课,同时还邀请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专家、产业发展大户、致富能人、自强明星分享致富经验,讲脱贫故事,引导大家努力上进,同奔小康。
“感谢村上的培训,让我不但学会了养蜂,还学会了怎么根据季节变化管理蜂群,让我成了村上的养蜂大户,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八渡镇桃园村的贫困群众王忙生就是受益于扶志夜校的一个典型。
王忙生喜欢养蜂,过去也养过蜂,但因为缺乏技术,多年来,养蜂不但没有带来收入,还折了本,使家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上的扶志夜校开办起来后,根据王忙生的“点菜”,村上邀请养蜂专家———丰田蜂业合作社的董事长杨金荣多次来村上讲课,教会了王忙生养蜂技术。在杨金荣手把手的指导和镇、村干部的全力帮扶下,王忙生从最初养殖五箱中蜂慢慢发展到了养殖一百多箱,年收入四万多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王忙生感慨地说:“以前咱只知道蛮干,现在才知道做啥都需要技术,感谢扶志夜校让我学会了养蜂技术,顺利脱了贫。”
不敢干,强信心;不会干,有人教;缺技术,搞培训。陇县的扶志夜校整合了农业、人力资源、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技术力量,按照“想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量身定制,开展脱贫技能培训,先后举办了电工、服装、家政、电商物流等专业培训班,实现了农民技能培训全覆盖,帮助贫困户从农业种养殖、电商、生产加工等各方面寻找到致富新途径。
除过培训贫困群众,陇县还对扶贫干部、产业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展开培训,提高他们引导群众脱贫攻坚的能力,做到双向互补、双轮驱动。陇县宏盛牧业的李晓宏是一位创业能人,通过县上的培训,李晓宏转变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视野,创造性地推行了“借袋还菇”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两千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据统计,脱贫攻坚中,陇县年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六千多场次,95%的贫困群众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能,有七万多贫困群众受益于各类培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