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八渡镇,陇县最南部的一个山区镇。
八渡的区域位置很特殊,处在陇山龙尾巴的东南侧,周围被宝鸡市的陈仓区半包围着。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镇,群山环抱中的那一窄溜平地,最多也只能算是河谷。所以,即便是在多山的陇县,人们还是把它叫作山区。
八渡多山,但那里山清水秀、森林茂密、芳草铺地、河水淙淙、鸟语花香,挺好看也挺养人的。那里的森林小气候适宜烤烟生产,曾经是宝鸡市的“烤烟第一镇”;那里的核桃、毛栗、药材,也誉满秦西;还有那里的蜂蜜,量虽不大,品质却是“狗撵鸭子———呱呱叫”。
八渡人凭着山货出产,多数人都过着衣食无虞的闲舒日子。
但哪里都有穷人,八渡也一样。2016年建档立卡时,八渡镇有656户2313人进了贫困人口档案。这些人咋脱贫?这成了新来履职的镇党委书记范永林、镇长张陇娟最挠心的事。县委书记杜长生谈话时对他俩说:“在脱贫攻坚启动的关键时刻,县委提拔你们去八渡当干部,是信任,是考验,也是你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挑战。希望八渡的脱贫攻坚能走在全县的前头,最好能拿出一些供全县借鉴的经验……拖了后腿,可是要打板子的。”新手偏遇硬骨头,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一点也不为过呀!
八渡的产业基础在县里还算是挺好的,这他俩都知道。可是,除了种烤烟,务核桃、毛栗,挖药材,还有啥挣钱的门道能搞出个大产业,让贫困户很快脱贫呢?多一个产业就多一条脱贫路子啊!带着问题,新上任的书记、镇长苦苦摸索着。
一日,范永林和张陇娟下乡。车行到大山深处的桃园村地盘,村旁一个围着栅栏墙的大院子吸引了范永林的眼球。院子里密密麻麻栽满了戴着“草帽”的大木桩。他定睛看了看,哦!原来是蜂场。
“停车,进去看看。”范永林对司机说。
他们走进蜂场主人简陋的卧室。刚喂完蜂的主人正斜靠在床上看书,一见是镇上的司机领来了客人,他连忙起身下炕打招呼。
司机介绍道:“老杨,这是咱镇上新来的范书记、张镇长。”
“噢———对、对、对,听说了,听说了,就是没见过面。快坐!”杨金荣说着,就开始沏茶。
司机介绍完领导,就转身出门了。
“这是南方朋友送的好茶,我还没来得及打开,你们尝尝看。”杨金荣一边说着、一边沏茶,两杯茶很快就递到了对方的手上。
范永林一看蜂场老板是个畅快人,便半开玩笑地说:“老杨,我俩今天想来尝尝你的蜂蜜。第一次见面就要着吃,不见怪吧?”
杨金荣哈哈一笑:“看把话说到哪里去了,能要着吃的人,一定是朋友啊。这里荒郊野外的,在产蜜季节,满院都是买蜜、看热闹、乘凉、拉闲话的人,挺喧闹的。这阵子没花没蜜也没人,冷冷清清的,想说话都得跑到村子里去。两位领导一上任就来看我,算是开春给我带喜了。蜂场里没啥好吃的,就是不缺蜜,我准备泡完茶就让你们尝蜜呢,权当是欢迎吧!”说着,他就把盛着两大块蜂蜜的碗端到了书记、镇长面前。
范永林和张陇娟还是一个劲地喝水,等着杨金荣拿勺子或者筷子。过了好大一会儿,老杨醒悟道:“噢!领导是等勺子吧?我去取。其实这蜂蜜天热时是浓稠的,黏糊糊的,颜色红润,天一冷就结成了硬块,能拿着像馍一样干吃的。”
范永林一听蜜能干吃,连忙挡住杨金荣说:“不取了,不取了,咱就拿着吃。”说着,俩人就各掐了一块塞进嘴里。
这蜜真好!看上去是褐中泛黄,入口即化,绵软细腻,爽口柔和,甜味醇厚,还略带着一些适口的酸味。吃后,清淡的花香里夹着一丝辛辣和药苦味,在口中久久缠绵不退。
老杨是地道的陇县人,从年轻时就跟着爷爷、父亲天南海北地放“洋蜂”,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骨子里又蕴藏着山里人的淳朴秉性,集热情、好客、聪明、善良于一身,话匣子一打开,他就毫无顾忌地“核桃、枣儿一起倒了”。
从杨金荣的口里,范永林和张陇娟知道了眼前56岁的陇山汉子的老家在山外面的东风镇下凉泉村,是一个养蜂世家的传人。他爷爷是养蜂的“把式”,把手艺教给了他的父亲;他耳濡目染,也爱上了养蜂。他从17岁开始养蜂,一干就是42年,成了行当里的“专家”。
2011年,杨金荣改“放蜂”为定点养殖,把蜂场选在了桃园村,和12户养蜂家庭一同组建了丰田蜂业合作社,大伙儿选他当了理事长。杨金荣养的是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地道的土蜂,采集零星植物花蜜的本领极强,蜜源利用率高,采蜜期长,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螨抗病能力,也“吃”得少,这些优点是被叫作“洋蜂”的意大利蜜蜂无法比拟的,非常适合山区定点养殖。
老杨的养蜂绝招是“把传统的毁巢取蜜变成了活框养殖,把一年铲一次蜜的土蜂,改造成了像‘洋蜂’一样的多次摇蜜”。
张陇娟问:“老杨,你这合作社还能扩大不?”
“咋不成?山这么大,植被这么好,油菜、刺槐成片,蜜源植物茂盛,一年中有八个月,蜂蜜都能采到山花,养三两万箱蜂有啥麻达(方言,指问题)?再说,咱这土蜂采集山野百花精华酿蜜,蜜源植物多样,营养成分丰富,空气清新,远离污染,是纯正的有机滋养品,很受食客欢迎,销路好得很。每到摇蜜季,山外的客商常在院子里等着拉蜜。朋友还因为拉不上蜜,常常生我的气哩!”
范永林心里有数了,说:“小事干大了就成了大事,养二三十箱蜂是小打小闹,只能养家糊口;养两三千箱乃至两三万箱蜂,就成了产业,能致富一方。”
“张镇长,我看咱就干,说不定就能整出个蜂蜜产业来,让老杨带着穷人一起脱贫。”范永林下了决心地说。张陇娟和杨金荣都随声附和着表示赞同。
书记、镇长找县委书记杜长生汇报,请求把养蜂列进县上产业扶贫的“菜单”里。杜长生很快到了八渡,他带着扶贫办主任赵建政看了杨金荣的蜂场,连说:“好蜂蜜,新产业啊!”
他们又向县长汇报,县长带着畜产局王拴成局长到蜂场调研后说:“这是脱贫致富的新门路,县上支持。”
养蜂就这么进了陇县产业扶贫的“菜单”,扶持政策是对有养蜂意愿的贫困户每户直补5000元,发展养蜂产业。
春风化雨山河秀,小蜂养出大产业。政府掏钱,合作社采购,扶持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286家贫困户踊跃点“菜”参与,以前被群众当作副业的中蜂养殖,像正在充气的气球一样“忽忽忽”胀大成产业。当年,合作社生产蜂蜜486吨、蜂王浆0.8吨、花粉0.3吨,繁殖蜂群1200余箱,实现销售收入705万元,实现利润80万元。丰田蜂业合作社被陇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扶贫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基地”。
在县镇政府的扶植下,合作社“按着扶手上楼梯———步步高”,沿沟建起了30多亩的养殖基地,设有中蜂繁育区、试验区和1个生态养殖区、7个养殖小区,建成了消化能力1000吨的蜂蜜精过滤车间,注册了“老帐人”牌蜂蜜商标。桃园沟被人们称作“陇县蜂谷”。
一花引来百花香。丰田蜂业越“发”越大,吸引得东风、固关等3镇8村纷纷加盟,依托养蜂精准扶贫,实现产业脱贫。
从2016年到2020年,丰田合作社成员量一路狂飙,发展到了600余户,其中贫困户就有423家,产值达到800多万元。“老帐人”牌土蜂蜜获得中国蜂产品博览会金奖、蜂巢蜜得了银奖,品牌下的4个系列19类产品热销全国。养殖基地被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列为试验蜂场,获取了德国BCS欧盟有机养蜂基地认证,跻身宝鸡市中蜂标准化饲养示范场行列。合作社先后获得宝鸡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十佳合作社等殊荣。
“物‘红’万里有人买,人‘名’千里有人寻。”杨金荣和他的丰田把养蜂变成了贫困户的“甜蜜产业”,他和合作社成了馨香四溢、蜜汁横流的“花”,招惹得各路记者像蜜蜂一样往桃园沟里“飞”。他们要从他那里“取经”,再往全国推介。
每遇记者采访,杨金荣总是用这么几句摅肝沥胆的话开头:“合作社能发展这么快,贫困户能在这么短时间里脱贫,仗的是党的扶贫好政策的势。”然后,他扳着指头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
“一个是帮群众代购蜂源,贫困户和群众开始养蜂,他们不知道去哪儿买种蜂,更甭说蜂箱里的种蜂品种好坏、蜂多蜂少了,但咱是内行,帮他们买,买好的,方便大家也为养好蜂打瓷基础;二就是传授技术呗,蜜蜂是活物,养蜂这行当里门道多得很,不知道里面的门门道道可不行,咱就会上讲、上门说、场里答,教他们养;这第三嘛,就是托养,有些贫困户还真没有养蜂的本事,合作社就给代养,繁殖出来的新蜂群归蜂主所有,年终按蜂群数量分红;还有一个就是收购蜂蜜,一家一户分散养殖,卖蜜也是个大问题,人家客商划不来去收呀,合作社按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打市场,销产品;最后一个就是吸收贫困户来园区打工,挣劳务收入……”
杨金荣的话很土,养蜂人说话也不讲究条理,但记者们都说他条分缕析,说得好。亲手做过的事,原原本本倒出来就是“真经”呀!
固关镇也是陇县的养蜂重镇。固关镇的辖域在万里丝路第一关———大震关下,全镇只有千河峡谷中的一线平地,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陇山旮旯里,是县里贫困人口密集的地方。
2016年脱贫攻坚开始后,固关镇党委书记赵元科和镇长张展琥认定养蜂适合固关镇情,下决心把它当作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强力打造。和八渡镇不同的是,固关镇的养蜂产业一开始还遇到过波折:贫困户对养蜂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多人嫌麻烦不愿意养。
书记、镇长考察过八渡镇杨金荣的蜂场,固关的环境和那里差不多,人家能养蜂致富,咱咋就脱不了贫?更何况固关流传有“养蜂卖钱,不缺油盐”的持家理念,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把养土蜂当副业,挣些钱补贴家庭生活开支。镇上组织党员、干部和贫困户代表参观了丰田蜂业合作社,还走访了几家分散养蜂的蜂农。
小蜜蜂原来也能赚大钱?养!有贫困户愿意带头“吃螃蟹”,选养蜂的“菜”了。那是几个“能人”,他们的家庭虽然因天灾人祸致贫了,但还是能在村里起带动作用。许多贫困户一看人家都选养蜂了,政府又有“送蜂扶贫”的政策,也跟着报了名。让赵元科和张展琥万万没料到的是,“僵局一打破,想养蜂的贫困户竟然数以百计”。
他俩找扶贫办、畜产局协调,赵建政、王拴成答应得很爽快。很快,县上就为固关镇的500多家贫困户送上了2700多箱中华蜜蜂。固关养蜂产业的火苗点燃了。
那年7月,县上派团县委书记王晴接任固关镇党委书记。王晴很年轻,身上散发着她那个年龄段特有的勃勃朝气。她又很稳重,那是她在团县委副书记、书记的位子上历练出来的。王晴很务实,养蜂之“火”大有燃旺之势,那就继续架柴浇油吧!
她和镇长联手实施“规模效益”提升战略,聘请启乐蜂业合作社的王水明、刘建峰两名技术人员指导群众提高饲养水平、增加蜂农收入。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固关镇养蜂产业腾起烈焰,成了全镇经济的新兴支柱,不但为脱贫攻坚立了汗马功劳,还为稳定脱贫成果乃至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根基。王晴很快被就地提拔到了县政府副县长的位子,成为陇县副县长兼镇党委书记第一人。
宏发蜂业合作社是一个在脱贫攻坚中成长起来的合作经济实体。它的创始人张超是一位“90后”的小伙子。张超从小生长在陇县西北部的温水镇火烧寨村,那地方满目青山,到处都是刺槐林、山花花。高中毕业后,小伙子背起铺盖卷去了南方。他打工的地方是一个养殖场,工作就是侍弄那些原产于意大利的“洋蜂”。张超聪明好学,不到几年便成了场里的技术骨干。
雏鸟翅膀硬了就会飞,掌握了养蜂技术的张超选择了回乡创业。家乡的蜜源那么好,如果把养蜂的事弄成了,不但自己能挣钱,或许还能带着乡邻们致富。
2012年,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怀揣着报效父老的梦想和打工挣来的3万多元现金,回到火烧寨村,自立门户养中蜂,收获了很不错的经济效益。
脱贫攻坚开始后,时代又给了他发展的好机遇。在县、镇政府的支持下,他联合十几户蜂农组建了宏发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宏盛”),吸纳贫困户入社养蜂。几年下来,已经发展社员50多户,蜂群接近1000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宏发的蜂蜜销售受到影响。“客商进不来,何不网上销售?”年轻人敢想敢干,于是网上就有了张超的身影,他直播叫卖的是自己的产品。这一招很灵,不到两个月,就卖出了1000千克土蜂蜜、40多箱种蜂,为他、也为社员打开了另一条销售渠道。
张超的合作社还在扩张,他对自己走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路子充满憧憬。合作社已经带动十几家贫困户脱了贫,他还想让更多人依托中蜂养殖奔向富裕。
陇县的中蜂产业繁荣滋长于党中央消除贫困的和风时雨,中蜂产业又为陇县人摆脱贫困发挥了旦种暮成之力。
八渡镇桃园村4组贫困户丁志英上有父母体弱多病,下有两个孩子正在上学,需要妻子要在家照顾,全家只有他一个劳力。过去他家生活全靠种在山坡上的7亩玉米外加他打零工的收入,年年都是手头紧。2016年,他从扶贫干部手中接过了5箱中蜂,翌年年底,家里的收入就实现了翻两番。2018年,丁志英家的中蜂分成100箱,收入猛增到了7.5万元,成了当地的“有钱人”。
固关镇柴家咀村的姜志明也是个因“蜂”得“富”的脱贫户。他是这个贫困山村20世纪70年代唯一一个历尽万难走出大山求学,最终又回到山里的人。
扶贫工作全面铺开的那年春天,他随镇上组织的参观团到八渡考察,回来后就点了扶贫菜单里的养蜂“菜”。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李小妹带着他领回5箱“扶贫蜂”后,他的眼眶湿润了。
他心里想的是,“政府无偿提供种蜂让咱脱贫,这一回再翻不过身就没机会了”。姜志明积极参加技术培训,每晚看书“充电”。他照着技术人员讲的、书上看的,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管护蜂群。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家的中蜂很快就繁殖到了近100箱。姜志明联合其他几位村民成立了百草山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姜志明的带领下,村里的28家村民入社养蜂。2018年,合作社借助县上的产业扶持资金,投资100万元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场,注册了“百草山”土蜂蜜商标。
事实最能教育人。养蜂人家家都脱了贫,村子里剩下的18户贫困家庭也加入养蜂行列。百草山合作社的理事长姜志明靠养蜂提前过上了小康日子,其他贫困户也全部抹掉了“穷帽”。
八渡镇桃园村贫困户袁长栋一家的生活全凭袁长栋一个人在山地上刨,日子过得很艰难。2016年,他开始在丰田蜂业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打工,每月能有3000元稳定收入,家庭生活状况彻底改变。袁长栋只是众多养蜂基地务工者中的普通一员,养蜂业的勃兴,吸纳了12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安排就业的贫困户就有316人。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五年时间,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地区摆脱贫困,对于一个产业由萌芽到成型而言,实在是太短太短了。然而陇县人不但靠小小的蜜蜂让许多人走出困境,还在扶贫中扶出了一个养蜂产业。
2020年,陇县有八渡、固关、东风、东南、天成、温水、河北7个镇都在发展中蜂养殖产业,蜂农超过3500户,中蜂存栏逾5.2万箱,蜂产品总产值达6450多万元,组建加工企业1家、营销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41个,生产的种蜂和系列蜂蜜、王浆、蜂蜡等多种产品销遍中国、卖往欧洲,一个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产业链初具规模。养蜂的840户贫困家庭、336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陇县的中蜂养殖产业正在长风破浪、直挂云帆、一路前行。一个年产值还没过亿的产业,即便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级贫困县,也称不得大。但相对于当年只有4200箱种蜂的火种,折合成人民币只不过420万元的投入,现在的年产值已经是初次投入的15.36倍,发展速度已经够快的了。
陇县人对这一“甜蜜产业”寄予厚望,更对未来的“甜蜜生活”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