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105

“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的效果如何?花开了没有?清香扑鼻了没有?也许,我们可以从上级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反响来进行验证。

2018年6月27日,活动仅仅开展两个多月,市委督导室就来陇县调研“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

7月4日,省委政研室领导来陇调研“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

2019年,在宝鸡市委党校组织的“县级干部班”“优干班”“乡镇班”学习培训中,市扶贫办副主任刘伍军在“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导,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主题的授课中,以陇县的“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作为典型案例,向全体参训学员讲解了开展扶志扶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有效做法,从而让陇县的这一创新做法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借鉴的先进经验。

与此同时,各级新闻媒体也对陇县开展的“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争相进行了报道,足见这一活动在群众中的深远影响。以下选择其中几篇报道,以资鉴证。

2018年6月8日,由团中央主管的财经新闻报纸媒体《中国产经新闻》以《实现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为题首次对活动做了报道。

“村上开展的‘三评’,治了我老婆多年的懒毛病。”近日,陕西宝鸡陇县城关镇东关村的赵某说起妻子的变化,对村上的这一扶贫治懒的举措充满感激之情。

赵某口中的“三评”,就是陇县今年为了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开展的“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

“连续几年的工作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脱贫攻坚的最大难点不在产业发展上,而在贫困群众的思想变化上。”陇县天成镇上寨子村扶贫第一书记尹利平这样对记者说。“贫困群众当中,确实有个别贫困户因为懒惰和缺乏上进心,而掉进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群众不急干部急,群众不干干部干’的‘福利陷阱’。有些贫困户享受到了多重真金白银的政策利好,却不思进取,甘愿贫困,造成了非贫困群众的心理失衡。”

“内因不求变,就无法实现外因的脱胎换骨。”“绝不能让内因成为脱贫攻坚的拦路虎和制约。”陇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三评”就是“群众评议、乡贤评理、量化评比”。

积极勤劳致富、移风易俗、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都是评议的主题,而对“等、靠、要”“争、缠、闹”“馋、懒、散”的反面典型也不会放过。群众评议组先评,然后召开全村群众现场评议会,由德高望重的乡贤评理会成员现场点评,最后由全体成员按照量化评分标准现场打分,谁勤劳,谁懒惰,一目了然。

“当然,我们并不是一评了之,还要通过‘两榜一奖惩’实施帮教转化,让贫困群众拥有‘志智’健全的动力引擎。”陇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宏周告诉记者。

“两榜”就是“红榜树德、黑榜亮丑”,“一奖惩”就是兑付承诺,奖优罚劣。“我们通过爱心超市公益平台对评上先进的人当场奖励一袋面粉、一桶油,有的村还发动社会力量成立了‘文明公益基金’,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先进典型给予现金奖励。我们就是要让大家都‘眼热、眼红’,羡慕他们,学习他们。”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张晓勇这样介绍。

据了解,陇县的“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半年多,效果喜人。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告诉记者:“人要靠精神、信仰驱动,扶志就是在思想上给群众装上‘发动机’,这样,脱贫的动力就会奔涌而出。我们开展‘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就是要重视发挥宣传引领、教育引领、载体引领、典型引领作用,强力破解贫困群众的失志积弊,让决战脱贫攻坚迸发最大加速度,实现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

2019年12月16日,由《陕西日报》记者刘强、田锡超,通讯员石转玲采写的综合报道《合力精准攻坚 携手共奔小康———陇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全方位地展示了陇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将“三评两榜一奖惩”扶志扶智教育活动作为重点成效之一进行了报道。

12月5日,东风镇兴中村的贫困群众李银奎一大早就在猪圈里忙活。“现在我养了7头猪,还种了2亩花椒,日子好得很!”李银奎对记者说。

很难想象,如此勤快的李银奎曾经是村里有名的懒汉。

2017年,兴中村举行“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李银奎被列入了第二期的“黑榜”。“当时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黑榜’里,臊得很。”李银奎说,“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懒下去了,让人看笑话。”后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李银奎养了猪,种了花椒,用勤劳的双手摘掉了穷帽。“今年,我登上了第二期的‘红榜’,得到了村里的表扬。”李银奎说这句话时,内心的喜悦全写在了脸上。

在陇县,一些贫困群众安于现状,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些都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阻力。

近年来,陇县把扶志扶智作为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抓手,深入开展“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对“红榜”人员披红挂彩、颁发证书,进行事迹展示,并通过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平台,用积分兑换物资,让“红榜”人员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对“黑榜”人员通过张榜公示、取消本次爱心超市物品积分兑换资格等办法,促使贫困群众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

另外,陇县深入开展“扶志六法”,举办道德讲堂189场、扶志夜校315场,在104个村建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深化“弘扬文明新风、共建和谐陇县”社会实践活动,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等问题328件;逐村建立“孝心基金”,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3个,评选表彰“五星明星”28名,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0年前半年,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媒体关于陇县开展“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的报道多达数百条。2019年年底,陇县的“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作为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案例,被市委宣传部推荐参加了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选评;2020年,被陕西省委宣传部编写的《扶贫扶志在基层———陕西省扶贫扶志工作实例选编(二)》一书选为典型案例。

可以说,陇县的“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实现了“墙内开花里外香”。那么,这一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呢?市扶贫办副主任刘伍军、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马碧峰等领导和专家对“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他们认为陇县的“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探索出了扶志扶智的有效路径,给我们继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三个创新”,全面促进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一:贵在能坚持理念创新,注重引导群众从受众主体成为传播主体,壮大工作力量,厚积工作土壤。群众实践是脱贫攻坚的丰富源泉,做好当前及今后贫困群众扶志扶智工作,既要树立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又要坚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着力把群众的善行义举作为鲜活案例,把群众的民言民语作为重要工具,把群众从传统的受众主体转化为传播主体,壮大了工作根基和力量,增强了工作的穿透力,做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让思想教育、扶志扶智工作找到了源头活水。

启示二:贵在能坚持方法创新,务求落地生根,抓细、抓小、抓实。“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与群众思想道德教育、乡风文明、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从“真人、真事、真感动”入手,变“高、大、上”为“细、小、实”,宣传身边脱贫事例,弘扬奋发自强精神,找准了扶志扶智与群众期盼的对接点,与群众形成共鸣,从而走进群众,落地农村,形成了热潮。

启示三:贵在能坚持机制创新,从利益视角入手,调动了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实施推进过程中,既考虑到党政组织统揽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又考虑到基层干部工作千头万绪、统筹推进的实际,更考虑到农村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需要,实现了三方参与主体利益的一致与同向,确保了工作的持续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