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123

如果说扶志夜校是一种实用技能上的“授人以渔”,那么道德讲堂就是从思想理念上给予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授人以渔”。

2019年,陇县财政投资156万元,在全县建成了4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站为群众建起了洗澡间、洗衣间、理发室,购置了按摩椅、乒乓球台、象棋等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办起了农家书屋。一边通过服务群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一边从思想宣传教育入手,输入贫困群众精神需求的激活码,打通了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千米”,在决胜脱贫攻坚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2020年8月,调任陇县履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陈少锋一到任,就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非常重视。在他看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凝聚民心、引导群众、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综合平台,不但要建好它、用好它,更要结合实际,抓点示范,培育典型,让它成为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文明传播的“主渠道”。

陈少锋认为:“开展扶志教育,就应该拒绝懒惰的、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倾听群众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找到贫穷的真正根源,进而找到应对的方法,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而陇县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在各村开展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无疑是这一思考的有益尝试。

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就是道德讲堂宣讲的内容。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富民政策,讲遵纪守法,讲卫生健康知识,讲诚实守信、孝老爱亲、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自强自立的先进典型,讲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讲好家风故事,讲身边的变化。道德讲堂,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形成邻里相帮、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良好氛围。

道德讲堂一改往日宣讲者高高在上、群众被动听讲的传统模式,让宣讲人和听众面对面民主讨论、平等交流,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兴趣。对党的富民政策不了解、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困惑或邻里有纠纷、婆媳有矛盾……都可以拿出来提问,由宣讲人析事明理,现场答疑解惑,耐心开导。这种“不太讲究”的道德宣讲模式,既有效破解了基层宣传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也让群众的一些烦心事、忧心事、闹心事找到了解决的途径,拉近了干群、党群的心理距离,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坐在台上宣讲的,也不再是清一色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政协委员、道德模范、创业先锋、知识分子、农民,只要有热情,他们都可以加入宣讲队伍。宣讲也不再长篇大论,而是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实话说天下事,甚至有些人还编写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和小快板,让听众笑得起来、听得进去,学得会、记得牢、传得开、用得上。有人在这种道德宣讲活动前边冠上了“民间”二字,形象地体现了其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特点,让道德宣讲活动变得丰满、鲜活起来。

严立新是东南镇菜园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几十年来,他一直醉心于传统道德文化。如今,村上开展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毅然加入了宣讲队伍,并联合几位志同道合者印制了宣传资料,多次到东南镇后沟村、郑家沟村、牙科中心小学进行宣讲。老人虽说已经75岁了,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勇敢地肩负起了成风化人的重任。

宋凤琴,陇县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培训工作的她退而不休,多次到农村讲解孝道文化,讲婆媳和睦。她说参加宣讲活动让她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干的事情,“焕发了第二次青春”,实现了自我价值。

米梅,中学教师,一位有着“花儿妈妈”美誉的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她经常利用教学之外的业余时间,积极参加道德讲堂宣讲,为群众宣讲家庭教育知识。有一次,她在曹家湾镇三里营村做宣讲时,一位在附近赶集的小商贩被她宣讲的内容所吸引,竟然放下生意,专心听起了讲座。这位小贩说:“孩子正在上初中,太难管了。今天的讲座对我太有用了。”

也许,一点萤光是微弱的,但众多萤光汇聚在一起,就可以点亮夜晚,与满天星斗争辉。

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群众的实际需要,宣传群众最想听和最需要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陇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宣讲活动开展以来,化解了邻里纠纷,促进了家庭和谐,解决了群众不少烦心事,引导群众摒弃了“等、靠、要”思想,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推动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