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权家下村的变化得从五保户的新生活说起。
2016年2月,第一书记董志明到权家下村时,村里的五保老人有8户11人,大多数人都过着“靠着墙根晒暖暖,操着袖子等小康”的生活。不是他们不思进取,缺乏上进心,自己不愿过好日子;而是这些老人情况特殊,不是身体有缺陷,就是早已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上只能靠政府救助。
兰书化是这些五保中的一个。他享受了多年低保,后来又评上了五保户。他生活上稍有不如意,就在村里骂骂咧咧。
2017年9月的一天,董志明在村上值班,兰书化气呼呼地叫嚷着跨进了村委会的大门。
“董书记,亏你还是我的包抓领导,我的三间土房早都烂得不成样子了,难道你当领导的就看不见吗?”
“下个暴雨就能把房顶掀翻,我一个孤寡老汉住里头,你就不觉得危险吗?”
兰书化嗓门高,一进门就是几连问。
“兰叔,你先坐。”
董志明请兰书化坐下说,兰书化站着不动,倔强地立在便民大厅里,一副不给答复誓不罢休的架势。
董志明沏了一杯茶,递给兰书化,再次请他入座,兰书化才落了座。
“老叔,你先喝点水,听我慢慢给你说。你的住房情况我清楚,我心里也很急。下个暴雨、连阴雨,我最担心的就是你和其他几位老人。我和村上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听董志明这样说,兰书化的态度明显好了许多。
“你看,把你和其他几位五保老人一起安置到咱村小学居住怎么样?”
“如果能那样,那再好不过。”兰书化随口答道。
前几年,教育网点布局调整,权家下小学全部并入兰家堡小学,权家下小学的校舍一直全部闲置。董志明来权家下扶贫后专门看过这个地方。
“娃,你记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你说的话我记下了,我等着你兑现诺言……”
兰书化的到来确实让董志明感到了压力。
董志明的设想是把村小学改建成村级集中养老院。这事他给县委杜书记汇报过,杜书记大力支持。
改造建设方案很快就批下来了。协调产权关系、争取改造资金、联系工程队、清理院内杂草,各项工作同步展开。
学校改造工程开始了。董志明天天守在工地,生怕工程质量不达标。他一遍又一遍地查看施工细节,叮嘱工队要注意工程质量。
工头打趣地说:“董书记,你把这工程比自己屋里的事还当事么!”
整修后的学校焕然一新。校园两侧整修好的平房供五保户老人居住,至于两层教学楼,他打算办村上的幸福院。
改建完成后,董志明向派他来包村的县工信局申请了1万元的扶持资金。他购置锅碗瓢盆、被褥衣柜等生活必需品,村里的五保户老人实现了“拎包入住”。
一切准备就绪后,村上举行了隆重的入驻仪式。五保户曹存厚激动地说:“我一辈子都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是政府给我安了一个新家。”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兰书化。刮风下雨不用担心了,寒冬腊月也再不受冻了,兰书化给董志明竖起了大拇指,不无赞叹地说:“你娃说话算话,是党的好干部!”
后来,县委杜书记来权家下视察工作,兰书化握着杜书记的手说:“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共产党,我们不愁吃穿,住房有保障,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
盛夏时节,幸福院里一派祥和。门口黄底红字的“权家下幸福院”牌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门两侧的松树苍翠欲滴,像卫士一样守护着这个温馨的“家”。墙上“你助我帮,共沐夕阳”的标语格外醒目。
院子的空地被开垦成了菜园。一串串豆角在架上伸展着腰身,熟了的西红柿红艳艳的,特别诱人,一行行大葱吸足水分,可劲儿生长,刚出土的小白菜苗儿嫩生生、绿莹莹。菜园里,一位中年妇女正在采摘午饭食用的蔬菜。
幸福院隔壁就是村活动广场,广场边上是村卫生室,食宿有保障,活动有场所,看病有去处,村里的五保老人正式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五保户住上了新房,其他贫困户的房子都进行了危房改造,全部整修一新。屋面换瓦,屋顶座脊,墙体喷浆,前墙贴砖。新修的房子坚固美观,像重新梳妆打扮了一番,看起来神气多了。
原先进村的道路又窄又陡,出入很是不便,董书记争取资金,不仅拓宽了道路,而且在村口修了一座漂亮的观光凉亭。
如今,一到权家下村,就可以看到古朴典雅的亭子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在新建的文化墙的烘托下,与秀丽的村容村貌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雅趣。农闲时日,凉亭下总有男男女女休闲拉家常,欢声笑语不断。
村里二组有一座过水桥,每逢暴雨,山洪漫过,桥就无法通行了,农忙时收种庄稼很不方便。董志明争取扶持资金,将这座桥改造成了坚固的混凝土石拱桥,附近群众都亲切地称这座桥为“惠民桥”。
偏僻落后的权家下村重生了,变得年轻漂亮了,一幅新农村、新生活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