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最根本最长远的举措,就是让每个人都掌握一门技能,学到‘绝活’,手里端上一个‘金饭碗’。”县人社局局长曹大革对农民技术培训的意义深有感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历史新阶段,我们要始终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让一大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民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新型职业农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不仅能促进陇县产业的发展,更能激发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产生能人带动效应。”县扶贫办主任赵建政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战略性工程认识深刻、见解独到。
两位部门领导在一次部门协调会上你来我往,讨论热烈,吸引众多与会者频频点头,连声称赞。
曹大革还说:“陇县共有贫困人口4.9万多人,如何让这些人依托各类扶贫经营主体实现‘抱团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两位部门领导的观点和理念,指导和推动着全县技术培训和就业政策落实。
下凉泉修理门市张师傅正在忙碌。
“张师,生意这么红火,你一个人忙不过来,不如收我做徒弟,让我给你帮忙。”同村的小王凑过来,随手把已修好的农具搬上蹦蹦车。
“我确实准备再找个人,可是这活很辛苦,又脏又累,你要是能吃得了这苦,你就来!”张引军看了一眼小王,没停下手里的活。小王也是贫困户,他们在两隔壁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他知道小王干活很麻利。
“那就说定了,我回去给家里人说一下就过来上班!”小王满脸兴奋地说完,就匆忙跑回家去了。
张引军是东风镇下凉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父亲得重病卧床不起,女儿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需长期治疗,儿子正在上学,他得在家里照顾父亲和女儿,抽空经营几亩薄地,一年下来只能捂住一家人的嘴,困难得连油盐酱醋都要省着吃。外出打工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望,想在家里创业吧,既没钱又没有技术。
2018年3月的一天,村主任来到他家。
“引军,县上有扶贫政策,人社局组织贫困户在县职教中心进行电焊工技能培训,管吃管住,每天50元的培训补贴,你愿意去吗?”村主任一进门就碰上了刚从厨房出来的张引军。
“你先坐下,有啥事咱慢慢说。”张红军指着廊檐台上的小凳子说。
性急的村主任对引军连忙说:“你最好能学个手艺,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你去参加培训吧,机会很难得。”
“我想去哩,但走了,我爸中午就吃不上饭了。”他面带难色地说。
“这好解决,我去给你婶子做个工作,让她每天中午给你爸端饭伺候就行了,明天你就放心地去培训吧。”
张引军按照支书的安排,去县职教中心接受培训,经过10天的刻苦学习,他很快掌握了电焊技术。回来后,他就在本村租了房子,开了电焊修理门市。由于他肯钻研,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又好,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现在已经请了村里两个贫困户在店里给他做帮手。这样一来,他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还不会荒了地里的庄稼。
“我现在的这份工作是党和政府教给我的,要是没这门手艺,我啥时才能脱贫呀!”说起当前的这份工作,张引军感慨万千。
针对像张引军一样的农村贫困群众,陇县多措并举,因人制宜,以办培训班、上门授课等方式,逐镇逐村开展免费就业创业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接受1次以上培训,至少学会1至2项实用技能。
有一组数字充分反映了陇县在脱贫攻坚中开展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和成效———全县累计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213期,参训劳动力达1065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851人,实现培训就业3510人。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众发家致富,鼓起了钱袋子,闯出了新天地。
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县内举办培训班与输入大型企业在岗培训相结合,积极探寻就业培训的崭新模式,是陇县技能培训的一大特色。
一条腿是把贫困户剩余劳力输送到大型企业进行培训。县人社局积极与陕汽集团沟通,达成劳务用工协议,对195名贫困劳动力进行了岗前培训,实现了培训后直接就业。
另一条腿是动员县职教中心毕业的“两后生”中有意向的培训对象,邀请省内外企业来县对其进行培训。2017年6月,海信集团专业技术人员来陇县开展焊接工艺“订单式”中期技能培训,培训结业后全部安置到海信公司就业。
陇县在实施与大型企业联手培训的新战术中,县上牵线,企业牵头,贫困群众参与,使一批农村青年进入现代化企业,实现了身份的华丽蜕变,为脱贫攻坚培养了一批能杀能打的生力军,也为农村振兴锻炼出了一批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