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2017年7月29日,吕碧锁来曹家湾镇南坡村任第一书记已整整两个月了。
今天,他完成了第二轮贫困户全面走访,回村委会的路上,他边走边想:南坡自然条件不错,往年村上发展也很好,大多人家都有简单的产业,养鸡的、养牛的、种花椒的、种烤烟的……可是这都是短期产业,就算今年收入达标了,可明年呢?他觉得还需深入思考和研究。
回到村委会,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的李新浩副局长也刚好入户走访回来。
“李局长,我刚想找你商量件事。”吕书记一进门就急切地说。没想到,两位扶贫干部心有灵犀,竟然想到一块去了。一番商议,两人决定去县扶贫办“求援”。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在县扶贫办得到一个新信息,县上打算发展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这可是个前景很广阔的产业,两人便急匆匆赶回村上商量讨论。
和村上干部一碰头,吕碧锁就像机关枪一样把心里的话一股脑地倒了出来:“赵支书、袁主任,有件重要的事咱们要赶快商量一下。今年我们村贫困户每户的产业都落实了,但短板是无村集体经济来源,贫困户只有短期产业,无长期产业……”村主任袁兴利说道:“以前我们村有拖拉机车队、羊场、牛场、小建筑队,集体经济还算不错,可后来大家慢慢开始外出务工挣钱,这些集体产业也渐渐地衰落了。其实我也想过给村上建设些项目,一是可增加集体收入,二是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也有点事干。可是现在项目建设投资大、风险高,村上发展确实是没有好项目,我们也不敢贸然投资。”
“我们觉得光伏扶贫的项目比较适合咱村发展。咱们可以给每户贫困户争取光伏扶贫产业资金,然后由村上统一组织,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建设一个光伏电站,建成后由集体统一管理,30%用作集体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70%用于贫困户分红。这样我们村有了集体积累,贫困户也有了可以长期分红的产业,既解决了村集体积累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长期产业增收的问题。你们觉得这个项目怎么样?”吕碧锁把走访了解到的问题和掌握的政策、项目等情况一口气给村支书赵仓科、村主任袁兴利说了出来。
李新浩紧接着说:“这也是我们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开端,建好一个集体项目,让广大村民看到集体经济带来的益处,将来我们村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集体产业项目,相信我们村会发展得更好。”
第一书记和驻村队长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渐渐地,支书主任觉得光伏产业一本万利,既环保,又可以为群众增收,还可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何乐而不为呢?
得到赵支书、袁主任的同意,这事就算成功了一半。当天下午,驻村工作队就安排召开了贫困户大会,宣传光伏扶贫有关政策。最后,会议推选了赵玉前、赵天才等12户贫困户代表由村支书赵仓科带队,到东南镇东兴村、东风镇普乐塬村等处考察参观已建成的扶贫光伏电站。
有了村两委班子的支持和村民的积极热情参与,驻村工作队干事的劲头更足了。
8月13日,南坡村再次召开贫困户大会,大家热烈讨论,争相发言,最终确定了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制定了光伏电站建设方案,选举出了项目监督委员会,通过了光伏电站管理办法,光伏电站建设项目紧锣密鼓地拉开了。
2017年9月,在完成项目前期申报和审批后,南坡村光伏电站安装工程开始实施。就在这时,施工方提出的一个难题摆在了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面前。村内变压器只有50kW,光伏电站建成后需要一个专变送电,或者要把现有变压器扩容到200kW。
可电站建设项目预算把变压器增容费用一项漏掉了,开支没法解决。吕书记和李队长多次协调协商,建设方、施工方最终同意各负担一半费用。
这个事刚放下,另一棘手问题又来了。因为项目年初没有申报备案,此时扩容计划根本批不下来。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光伏架设施工场景,一边是电力增容的难关,大家都陷入了焦虑和无奈之中。
领导干部关键时刻看担当。这时,先后在三个县级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工作队队长李新浩沉稳地站出来说:“大家不要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现在是碌碡推到了半山腰上,只能加劲,绝不能气馁。这样吧,电站建设施工由吕书记、赵支书负责做好协调监督,增容审批的事,我去电力局那边再协调。”
经过上上下下多方努力,县上领导要求电力局服务脱贫攻坚大局,特事特办,变压器扩容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经过一个月的施工和电网改造,南坡村永鑫光伏电站于2017年12月建成发电。
建成后的永鑫光伏电站由原来南坡村75户贫困户入股,国家补助每户光伏产业资金1万元,共投入75万元,建成装机82.3千瓦的光伏电站。三年时间共计发电约21万千瓦时,收益八万余元。每贫困户年均分红五百余元,设置村公益性岗位15个,共发放工资一万余元,为村集体积累发展资金两万余元。
2018年,南坡村并入相邻的流渠村,成为新的行政村。吕碧锁、李新浩又到合并后的新村继续任职。
刚一到村,吕书记就迫不及待地去位于村西头的佳元香菇产业园了解情况。听负责人凌军兴致勃勃地讲解自己的发展思路和设想,吕书记无限感慨。
不过,佳元香菇合作社也面临难题,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和发展计划,因相邻的原南坡村耕地流转出现障碍,扩大种植规模的计划无法实施。如今成了一个村,扩大规模的计划能否重新启动呢?他们二人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当天下午,吕碧锁、李新浩找到原南坡村赵支书和袁主任,一同商量并村后如何扩大产业规模的问题。
“现在两个村刚合并,我们南坡村刚完成了产权股份量化,流渠村已经完成一年了,现在人家的合作社已经步入正轨,我们才刚刚起步,两个股份合作社还没有合并,一早一晚、一快一慢,这顺风车怎么搭乘?”原南坡村的干部显得有些迷茫。
听完这话,李新浩说:“正因为起步晚,我们才更应该迎头赶上,现在两个村已经合并,也不应该有什么南坡、流渠之分了。两个股份合作社虽然暂时没有合并,但合并是迟早的事。我们已经慢了一步,再不发展产业,等合并的时候,原南坡股份合作社拿什么和人家合并?”
“现在佳元香菇合作社那里正为扩大规模流转土地而发愁,我们那里不是刚好有60亩土地吗?这样,先流转土地,以后我们的群众可以在园区务工,发展‘借袋还菇’,还可以入股分红,几方面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我们也知道,可是群众不一定能理解。流渠这边土地流转得早,也流转得多,很多人都接受了这种方式。我们南坡村很多人思想意识还没转变过来,总认为自己的地自己种着踏实。”
“你看这样行不?我们召集60亩地的户主开个会怎么样?我们工作队负责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吕书记急切地说。
“那行,群众我们组织,政策你们宣传,思想工作你们做。”赵支书对驻村工作队充满信心。
经过一天的筹备,群众大会按时召开。一年700元的流转费,大多数村民没有意见,不用种地,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外出务工,可是,家里的老年人却不这么想。“我们种了一辈子粮食,不让我们种地,我们干什么去?这么大年龄了,打工也没人要。”“我们这么好的地不种粮食可惜了,建成蘑菇大棚,要是过两三年他们生意不好,不给租金,我们到哪要钱去?再说了,棚拆了后,我们的地还要重新规整,不要说一年给700元,就是给1000元我都觉得不划算。”
原南坡村的村民从心理上还是对土地流转有抵触的,吕书记带着驻村工作队,对思想上有疙瘩的群众,挨家挨户做工作,算经济账,讲清道理。对个别抵触情绪特别强的人,还让家里人做工作,让亲戚朋友做工作,让邻居做工作。最后,老人们终于还是想通了,最终于2018年4月底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
夏收后,顺利流转土地60亩,佳元香菇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建设成了陇县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为全镇乃至全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