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116

陇县是个农业大县,更是劳务输出大县。据县劳动就业局统计,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全县分别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07955人、104139人、107806人。也就是说,全县有过半劳动力加入了劳务输出的大军。在这种大背景下,也就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家庭,有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粗略估计,留守家庭占到了全县农村家庭的一半以上。而在这些留守家庭里,妇女、儿童又占到了近一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做好陇县的脱贫攻坚,就要做好这些“留守群体”尤其是留守妇女的帮扶工作。可以说,“留守群体”的精神贫困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农村群众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让人欣喜的是,陇县在脱贫攻坚中并没有让留守妇女儿童这个寂寞的群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各级帮扶队伍中,就活跃着这样一支“巾帼队伍”,她们凝聚着新时代脱贫路上的“巾帼力量”,为全县的脱贫攻坚汇聚着志与智。

2016年,全县脱贫攻坚战拉开帷幕。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帮扶干部尤其是妇女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农村贫困留守妇女面临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穷,她们在精神层面缺失的东西更多。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心。每个人只有内心拥有希望,拥有进取的力量,才能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激发努力实干的精神,早日走上幸福路。

2020年7月6日,星期一,雨天。

陇县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室来了一位37岁的女性来访者。心理咨询师、陇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晓会热情地招呼来人坐下,倒了一杯热水,递到来访者手里,亲切地问:“王姐,最近心情怎么样?”

王姐腼腆一笑,回答道:“最近好多了!”

原来,这名来访者是陇县东风镇杜阳社区人,姓王,已经来咨询过几次了。

前些年,王姐的丈夫出门打工,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了王姐打理。不知道是因为寂寞孤独还是因为负担太重,丈夫在外的日子里,王姐的心情越来越坏,有时甚至到了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王姐和婆婆的关系越来越差,三天两头吵架,对两个孩子的表现也总是不满意,和周围邻居的关系也处理不好,经常为一些琐碎事情和邻居发生冲突。王姐一下子成了“婆婆不疼、孩子不爱、邻居不敬”的“恶人”。更让王姐揪心的是,她和婆婆经常发生口角的风言风语渐渐传到了在外打工的丈夫耳朵里,丈夫因此指责她不孝顺,夫妻俩的关系也慢慢疏远了起来。

2016年,王姐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姐觉得脸上无光,也想好好努力,摘掉这顶不光彩的“贫困帽子”。然而,不断恶化的家庭关系让王姐的情绪都濒临崩溃了,她哪里还有心思去脱贫致富?王姐每天都处在焦虑和痛苦中。她本来一心想做个好媳妇、好妈妈、好妻子、好邻居,可为什么却成了大家眼中见不得的“坏人”呢?

万般无奈之下,王姐来到县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室寻求医生的帮助。

同为女性,李晓会知道她身心处在这种熬煎中的痛苦。丈夫常年在外,孩子不光是穿衣吃饭,还有学习和成长的问题都要她操心;婆婆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地里的农活、家里的琐事,样样都要她操心。遇到难题,丈夫大老远的,也帮不上个忙,心里有话也没处去诉说,这些不快日积月累地压在心里,逐渐把一个明事理的主妇变成了“火药桶子”,自己受罪,别人受累。

李晓会热情地接待了王姐,并明确说明了心理咨询的设置及保密原则,无条件地接纳和包容了她,让她打消顾虑,倾吐心声。李晓会仔细聆听王姐的倾诉,甄别问题所在,不失时机地厘清矛盾纠葛、分析问题症结,耐心细致地给王姐分析了“爱生气”的原因,引导王姐转换思维,多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消极认知,走出“爱生气”的死胡同。俩人足足谈心了两个多小时,完全不像是医生和患者,反而更像一对亲姐妹在说体己话。

咨询结束后,王姐的情绪明显好了很多。离开的时候,她的脸上挂满了笑。此后,王姐又来咨询了两次。一有时间,李晓会也主动在电话上和王姐进行心灵沟通。周末休假的时候,李晓会还去王姐家里回访。她和王姐、王姐的婆婆三个人坐在一起,聊家常,说说笑笑,就像一家人一样。谈笑间,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对婆媳两人的心理疏导,化解了两人的怨气。在她的努力下,王姐的情绪明显改善,拿邻居和丈夫的话来说,就是脾气好了很多,对家里的事更上心了。

温水镇有一名留守妇女,家里是贫困户,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这位留守妈妈身上。2020年以来,这位留守妈妈发现在学校寄宿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到家里,总是一个人闷着,不和大人交流,要不就是一门心思地玩手机,不写作业。有一次,妈妈甚至发现孩子手腕上有小刀划破的一道道伤痕。这位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可又束手无策。无奈之下,这位留守妈妈带着孩子来到了李晓会这里。经过了三次面对面的咨询辅导后,孩子的状况很快好转,母子交流转入正常,这位留守妈妈终于能腾出精力和时间去发展产业了。

2020年5月8日,李晓会接待了一位58岁的妇女。当时,这名妇女是由女儿搀扶着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一进门就说:“我感觉快活不下去了。”

原来,这是东南镇的一名妇女,家里也是贫困户。有一天,他们村来了一个宣传保险的团队,夸大其词地宣传因为没有给家里小孩子购买保险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从此,这名妇女留下了心理阴影,她总担心自己三岁的小孙子生病,于是,她衣兜里时刻揣着体温计,动不动就给孩子量体温。就这样提心吊胆地过了一个多月,她吃饭不香,睡觉不安,早上起床时总是满头大汗。这种痛苦严重地干扰了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女儿、女婿想外出务工都不敢离开,只能干着急。

李晓会一边细心地听着娘俩的叙述,一边循循善诱,分析病因,用专业知识化解患者内心的焦虑……一个月后,这名妇女的疑心病终于消失了。有一天,这名妇女的女儿给李晓会打来了电话,说她和丈夫终于能放心出门了,他们俩已经到苏州打工半个月了。

实际上,这些案例只是陇县妇联为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缩影。“心病还要心药医”,“心病”不除,物质脱贫就难以顺利实现。因此,“心理扶贫”也成了陇县妇联扶贫帮困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2016年10月开始,县妇联组织全县妇女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到农村开展妇女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他们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定期深入镇、村举办妇女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县妇联的倡导下,到2020年,全县共有三百多名巾帼志愿者和妇女工作者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成了活跃在社区农村的一支“红色娘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