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61

陇县有人把苹果生意做到了国外,这个人名叫马培军。

马培军生于1973年,陇县东风镇普乐塬村人。16岁,初中毕业,回村劳动。因为穷怕了,所以他一心想着做生意挣钱。他天生性急胆大,倒腾了几十块钱,就开始往外跑。到蔡家坡弄几捆蒜苗,去了汉中、四川,或在端午节前搞点粽叶,上县城挣些毛毛钱,练着练着,路熟了,胆也大了。20世纪90年代初,村上普查庄基地,他在普查组抱册子、拉卷尺,村支书看小伙勤快精干,普查结束后,就要马培军当队长(后来称为组长)。

“我们卖苹果,完全是被逼迫的。”马培军说。

包产到户以后,粮食获得丰收,家家户户吃粮已不成问题,但还是穷,没钱花。川道里能浇上水的地兴种辣椒,因为辣子那时能卖钱,千河沿岸一线直到千惠渠畔,辣椒种植形成规模,家家户户都很快变得有钱起来。但塬上两邦山一带是干旱地区,无经济产业。1987年后,有人试种苹果、葡萄、梨等果树。

普乐塬地处陇县州川与梨林川交汇川口,山岭台塬地形,东、北、西三面悬空,南面与李家山梁相接。追溯普乐塬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塬上有座佛寺,主持人称普老,后演绎为地名;另一说是塬之形状恰似一笸篮(竹编装粮器具)倒扣,村上人又擅长于竹编手艺,能编笸篮打背篓,故称笸篮塬,后文人为书写方便,雅化为普乐塬。普乐塬土层深厚,耕地大部平整,但缺水,庄稼生产全靠雨水。1987年,村上大面积栽种苹果,园子约500亩,1990年后开始挂果。年轻的马培军任队长,负责果园生产。小伙起初兴冲冲地想弄点成绩,结果摘下苹果拉出去一卖,傻眼了。卖苹果的人比买苹果的多,城里乡里,拉架子车的,推自行车捎筐筐的,满满的苹果转来转去,早上推出去晚上拉回来,不论贵贱好坏,越便宜越没人要。

马培军领着人把苹果拉到营沟罐头厂,一公斤4毛多,苹果是卖了,但始终要不来钱,后来罐头厂也倒灶了。好些村子都把苹果树挖了,葡萄园也挖了,奶牛都卖了。但马培军不信邪,他想到上学时地理课本上讲的,秦岭以南产橘子,秦岭以北产苹果,人家南方人把橘子、香蕉运到咱们这里卖,咱们怎么不能把苹果拉到南方去卖?

额颅疙瘩是碰下的,咱就硬着头皮碰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