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115

赵碎定说的爱心超市是一种脱贫攻坚新模式和扶志育人创新平台。

2017年,陇县学习借鉴“兰考经验”,在全县104个村建起了爱心超市。爱心超市以“扶弱济困、传递爱心”为宗旨,对贫困群众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帮扶,在社会各界与贫困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搭建起了社会捐助的常态化平台。

在陇县民政局局长宋江平看来,爱心超市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重点在于处理好“进”和“出”这两个核心问题。

所谓“进”,就是爱心超市物品的来源问题。爱心超市建设之初,县上本着“政府引导,镇村主体”的原则,由各村自主选择超市场所,自备货架,县财政拿出了近百万元的扶持资金,由县民政局统一采购了米、面、油及各类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等,分发至各村爱心超市,并以此为导引,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心捐助,为爱心超市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和商品,形成永不枯竭的扶助动力。

可以说,爱心超市的创立有效整合了社会慈善资源,把原先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各种慈善资金和爱心善举都整合到了爱心超市这个创新平台。同时,利用爱心超市这个平台,让关爱贫困群体、弱势群体的行动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形成扶贫助困的新风尚,让全社会扶贫济困的向心力得到了集中喷发。

“当然,爱心超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过波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不过,这些问题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县民政局低保中心副主任葛平说。

比如爱心超市的商品筹备问题。一开始,县财政注入引导资金,为爱心超市配备了第一批物品,随后,爱心超市的商品来源就出现了断流。客观地说,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长期支持显然不可能。但是,如果爱心超市缺少了爱心商品的支撑,就会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如何开辟爱心商品新来源,就成了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难题。

为此,陇县人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他们多渠道探索,全方位开辟爱心商品募捐通道,为爱心超市的运行筹集所需资金与商品。一是发动全县所有帮扶单位向帮扶村爱心超市捐助物品。二是发动全体党员干部伸出援手,开展捐助活动。三是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成功企业家开展爱心公益捐助。四是整合社会捐助资源和渠道,将以往随意性捐助和零散性爱心捐助以及随机发放的爱心物品协调、整合到爱心超市,由爱心超市统一归口发放。五是由社会慈善机构积极开展募捐活动,将募捐到的资金直接注入爱心超市。

除此之外,各村在具体工作中也有一些创新。

城关镇东关村在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中设定了一个“平均线”,领取分红超过平均线的贫困户,一分不少,发放到手;领取分红达不到平均线的贫困户,将其实际领取的分红和平均线之间的差额划拨到村上的爱心超市账户,作为爱心超市发展基金。

2020年,在“9·9”公益日慈善扶贫众筹网捐活动中,陇县慈善协会通过省慈善协会在腾讯平台上线推介了“陇县爱心超市扶志项目”“陇县幸福苑扶助计划项目”“陇县退役军人关爱基金项目”“陇县贫困大病救助”等4个网捐项目。其中,“陇县爱心超市扶志项目”作为网捐重点分配资金,所占比重达到了个人网捐资金总额的80%。同时,省慈善协会还按照1∶0.5的比例进行了配捐(即公众每捐赠1元,省慈善协会配捐0.5元)。最终,这笔网捐及配捐资金全部归入“陇县爱心超市扶志项目”专项基金账户,专门用于爱心超市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0年开始,“9·9”公益日慈善扶贫众筹网捐活动定于每年9月的7日、8日、9日三日进行,成为一个稳定的长期性捐助活动,这就为全县爱心超市的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爱心超市建设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募集的爱心商品与群众实际需求不匹配。爱心超市建设初期,社会捐赠的物品普遍以食品、洗涤用品为主,这些东西易变质、失效。另外,爱心团体捐助的一些旧衣物没人要,而群众最需要的生产工具,比如户外手电筒、雨衣雨靴、铁锨、榔头、农药等却没人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些爱心超市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积极为群众搭建捐赠供需信息平台,在爱心超市内设立“心愿墙”,让贫困户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贫困户的一些特殊心愿(如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设备及技术需求等信息)写在“心愿墙”上。工作人员将群众的需求信息发布在网上,在更大范围内寻求社会帮助,便于捐赠单位和个人根据群众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捐赠,从而实现社会帮扶和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

爱心超市运行三年来,有效地发挥了“精准扶贫”的作用,体现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实现了由过去单一的集中捐赠、随捐随发,向现在多种形式、有组织捐赠的转变。

第二,实现了由过去临时救助“送温暖”,向现在常态化的爱心救助的转变。

第三,实现了由过去我捐你受、送非所需,向现在物品丰富、按需认捐的转变。

第四,实现了由过去多环节发放,向现在开放自选、直接领取的转变。

爱心超市物品如何领取?谁可以领取?领取的标准是什么?这就是爱心超市运行管理中要处理好的第三个核心问题,即爱心商品“出”的问题。

在爱心超市的管理上,大多数村推行的依然是“量化积分”管理模式。贫困户通过积极学习、了解脱贫政策、参与村上公益活动、参加村容村貌整治等公益性劳动获取积分。贫困户获取的积分就是领取物品的分值,不同的物品对应不同的分值,贫困户依据积分卡上的分值,到爱心超市各取所需,领取对应的物品。

为了规范全县爱心超市管理,县民政局下发了《陇县爱心超市积分制管理办法》,要求各镇、村尽量细化积分标准,科学管理,落实公示制度,确保积分卡发放公正、公平。每个村固定了爱心超市管理人员,并集中培训,使其了解熟悉积分评分标准、发放要求、管理制度,促进了爱心超市的规范运作。为了提高爱心超市对群众的吸引力,爱心超市在积分管理及物品发放中,注重适当提高积分卡发放数额,使爱心超市充分地起到了调动贫困户积极性的作用。

2018年5月,曹家湾镇三里营社区移民搬迁小区的一段自来水管道损坏了,急需修理。按照村上规定,需要用水群众自行开挖管道土方,但是这段自来水管道涉及的14户五保户都没有劳动能力,且村上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了,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人。这时,村党支部副书记左柏锁喊来一位贫困群众,嘱咐他道:“把这段自来水管道挖开,村上爱心超市奖励你一桶油!”这位群众爽快地答应了,不到2个小时就完工了。

领到奖品,这位群众高兴地说:“从爱心超市领取奖励,不光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的劳动价值,让我觉得很自豪,也很有尊严。”

“用爱传递,用心经营,用心温暖。”爱心超市自开办以来,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融入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2020年8月,这种极接地气的扶贫励志模式已惠及数万名贫困群众,让更多的贫困户享受到了实惠,体验到了付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培育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其说这是一种物质帮扶,不如说这更是一种精神帮扶。可以说,爱心超市已经成了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有效引擎和加速器。

随着脱贫攻坚决胜收官,农村工作即将转向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因此,陇县的爱心超市也将会在共建共享美丽乡村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爱心接力”,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