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148

民无业不富。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祖祖辈辈就这样艰难地生存着,要想改变命运,必须搞商品生产,就是发展适应当地优势、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枣林村的优势是什么?出路在哪里?

何琳超明白,组织派他来温水镇枣林村任扶贫第一书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助群众认真调研,拿出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若不设计,何来目标?何来方向?何来策略和途径?

第一书记要给群众领路,首先自己必须是明白人,并且努力成为智能型人才。

枣林村地处陇县北部山川结合区,全村86%的耕地是山坡地。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后劲乏力,多数群众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发展无产业、致富无门路、收入无依靠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难题。

2016年10月的一个早晨,何琳超去了邻近的坪头村,敲开了宏盛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李晓宏的办公室。

“你好,李经理!我是县纪委派到枣林村的扶贫第一书记何琳超,前来拜访,不知你可有工夫谈谈?”

李晓宏非常热情地欢迎道:“欢迎何书记!我现在不忙,有事尽可说。”

何琳超说:“我想了解一下贵公司的生产发展情况,有没有务工岗位可以安排贫困户就业?”

交谈中,李经理谈到员工管理难度大、企业成本高的现状,又说到他有变一变企业经营模式的新想法,就是将建成的香菇生产大棚对外承包,分户生产,然后回收产品、统一销售。同时,李经理还谈到了想借助脱贫攻坚的政策扶持,让贫困户参与进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提高产能,增加现金收入,实现脱贫目标。

何琳超将这一想法及时向温水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引起了镇领导高度重视。镇领导组织镇、村、企共同研究贫困户参与多方合作的扶持办法。经过调研、认证和协商,温水镇香菇生产“借袋还菇”产业扶持办法出台,对贫困户实行“三免一借二保障”,即由园区向贫困户免费提供生产设施大棚、免费提供生产用水用电、免费提供生产全程技术培训;按照每棚建设标准,向贫困户借8000个生产食用菌菌袋;贫困户负责生产种植,出菇后,企业按保底价回收销售,每年两季,保障每季每座大棚带动贫困户增收不少于8000元,低于保底收入的由企业补差给贫困户。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机制,结成联利、联营、连心的利益共同体,解决了贫困户缺乏资金、技术和销路的问题,风险小、收益大、见效快,成为贫困群众快速脱贫、培植扎根性的致富项目。“借袋还菇”产业扶贫模式的创建,合理地解决了贫困户少信心、无资金、缺技术等诸多难题,巧妙地实现了户企合作、产销对接、投资对位。

园区第一批提供22座大棚进行示范引领。何琳超主动请缨,22座大棚全部由他负责,动员枣林村贫困户参与。

他通过村广播、召集群众大会、入户宣传、带领贫困户到园区现场参观等形式广泛宣传。然而,由于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工作一时半会儿很难打开局面。

他选择了两户常年从事烤烟种植的大户进行动员,开始这两户也不愿接受,他一趟又一趟,差一点把门槛都要踏断了,他的耐心和诚意感动了群众,这两户终于答应愿意试一试。

在两户种植大户的带动下,2016年12月底,园区与22户群众签订了“借袋还菇”托管协议。2017年3月初,群众入园,开始香菇生产种植,不久,第一茬香菇顺利采摘上市。七组贫困户邢虎林承租的两个棚第一茬采菇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元。照此推算,一座棚一季收入就可达到1.5万元,一年两季,两座棚年收入可以达到6万元。其他户每棚的收入也能达到1.6万元以上。

得到实惠的贫困户热情高涨,邢虎林高兴地编了个顺口溜,逢人就念:“政府搭台咱唱戏,产业致富得实惠。致富大梦装心里,光景美满有底气。”这是邢虎林等菇农们发自内心的赞歌。

春风吹遍千山绿,香菇圆了致富梦。园区第二批提供的100座大棚被枣林村贫困户全部承租,以114户入园贫困户为骨干,形成了“借袋还菇”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到了2017年8月,超过200户的贫困户共同参与,实现了收入200万元以上。发展起来的新型香菇产业成了群众的钱袋子,为贫困家庭生活带来新的希望。

“借袋还菇”产业脱贫新路子引起了县上领导的高度重视,县领导多次到枣林村和坪头现代农业园区进行调研走访。

县委书记杜长生召集县委办、扶贫办、农业局、财政局、农商银行和相关镇主要负责同志,在坪头现代农业园区专题召开了“借袋还菇”产业协调推进会。县委、县政府两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推广“借袋还菇”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在全县推广“借袋还菇”扶贫模式,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助力全县脱贫攻坚。按照“调结构、扩规模、创品牌、促升级”的发展定位和“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鼓励群众参与”的总体思路,使陇县成为现代农业规模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升级的全省产业扶贫亮点县。陇县按照“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混合所有制的运行模式,全力实施“十百千亿”工程。全县发展食用菌基地10个,100名大户建棚年扩大到1000座,培训贫困群众2000人,全县食用菌产业年销售额达1亿元。

如今,“陇州五宝”之一的香菇产业已结出了累累硕果。香菇园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幸福园”“小康园”。一筐筐香菇,一沓沓钞票,一张张笑脸,凝结着扶贫干部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