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8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关山草原风景区已经开始回馈陇县人了。

《“五大模式”助力陇县关山脱贫攻坚》是2019年刊发在《宝鸡日报》上的一篇报道。它篇幅很短,只说了关山草原帮扶景区居民脱贫的情况:

陇县关山草原景区的关山村,辖店子村、银科村、八龙潭村、老虎沟村、范家台5个自然村,常住人口679户2731人,其中贫困户316户1165人。

近年来,关山管委会积极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坚持脱贫攻坚与旅游发展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探索了5种旅游扶贫模式,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带动贫困群众652户3705人脱贫致富。

一是产业带动。利用316户贫困户的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和5万元以内小额信贷资金共计1000多万元,发展养殖、旅游经营等产业,其中,39户贫困户从事骑马项目经营,6户贫困户经营农家乐,138户养羊,186户养牛,275户养马。

二是债券分红。吸纳景区和铁塬6村516户贫困户扶贫债券资金1032.5万元,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入股分红,每年年末支付当年红利。2016年,每户分红200元,共分红利10.32万元,此后每年每户分红提高到600元。

三是流转土地。将秋菊山庄周边25户贫困户的156亩土地流转给旅游公司,每亩流转费500元,用于种植向日葵、菊花等打造关山花谷,贫困户可获得土地租金和花卉务工两份收入。

四是入股分红。2016年开始,八龙潭、范家台的120户贫困户,每户以5000元入股关山古帐营,每年分红700元,连续分红5年,到期返还本金,也可采取自愿继续入股。

五是就业务工。利用治安管理、景区保洁、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旅游服务、景区管理等2000余个各类就业岗位,吸纳39户贫困户从事骑马项目经营,6户贫困户经营农家乐,564名贫困群众从事保洁、商品零售等旅游服务,其中公益专岗安置贫困户劳动力46名,人均年收入1.5万元。

2019年,关山景区内各村和铁塬村的贫困群众516户2064人全部摆脱贫困。

这只是关山草原风景区带动陇县人摆脱贫困的冰山一角,中国“以微知著”“威凤一羽”等成语都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凝练概括,由此亦可见一“斑”而知全“豹”了。

范玉龙过去生活过得很拮据。

2016年,关山草原管委会派驻他们村的扶贫第一书记仝建国动员他:“这里的草场这么好,你买几匹马参与旅游,一天就能挣回好几百,再买几只牛犊,养大卖了都是钱啊!”

“书记,你说的都对,可我哪来的本钱买啊?”范玉龙说。

“贫困户发展产业,可以享受5万元的贴息贷款呀!只要你有这个决心,我帮你贷。”

在仝建国的帮助下,范玉龙从信用社贷回来5万元现金,买了5匹马驹、5头牛犊。一年后,小马小牛都长大了。他留着3匹母马下马驹,用两匹公马接待游客。一匹马跑一圈,范玉龙就有60元的收入,一天就能挣回三四百元。

马,给范玉龙带来了滚滚财源,也成了他的心肝宝贝。他爱自己的马,也热爱这份工作。没有游客的时候,范玉龙就在一旁刷刷马毛,整理卫生。游客上马,他就全身心投入工作。马买回来的第二年,他接待骑马游客800多人次,一年就归还了大部分贷款。2018年,范玉龙脱了贫。

杨福林,草原核心景区店子村附近一个叫作唐家沟的小村落里的农民,那里的农民世代与大山为伴,他只在店子村念了个小学,直到小学毕业,都没走出过大山。他家里现在有五口人,他、他的妻子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他还有一位76岁的老母亲,身板还挺硬朗,虽然和他分灶吃饭,但生活都由他供给。

杨福林今年41岁,高高的个头,胖瘦适中,精爽利落,还有点潇洒的派头。

杨福林的父母生有三儿一女,他是家里的老小。他说他能记事的时候,家里吃的用的全凭老人在地里挖扯。他家以种大豌豆、洋芋、莜麦为主。关山高寒,连玉米都种不了。家里很穷,再精打细算也是“羊羔皮蒙鼓哩———紧绷紧”。

“吃啥哩?上顿下顿都是莜麦面、豌豆面、洋芋。没钱买粮,只能产啥吃啥。莜麦产量低得很,现在城里人把它精细加工后吃稀芡,那会儿庄稼人谁敢精磨细箩?不是磨成粗糁做抹糊,就是粗箩后烙馍或者擀成指头粗的面条,吃进嘴里涩得咽不下,咽到肚子里又拉不出。大豌豆面也不是啥好吃货,一嚼满嘴冲人味,咽下去肚子发胀,光放屁。油都是一斤一斤往回买,用筷子蘸着润锅。冬天身上穿的棉袄、棉裤,春暖了便掏去棉花当夹袄、夹裤,补丁摞着补丁,还常有没有补好的洞。脚上穿的都是母亲做的手工鞋,经常不是没后跟就是脚趾头露在外面……”杨福林说。

最让杨福林刻骨铭心的贫穷记忆便是住房。他来到这个世上时,父母和四个儿女住在三间土坯房里,一头盘炕,一头盘锅,一家六口夜间挤在一个土炕上,另有一大间土房是牲口圈。

1990年,他大哥杨喜林结婚,房子怎么也倒腾不开,父母只好在牲口圈里盘了炕,老两口加其他三个孩子和牲口共住一屋,腾出原来的住处给大儿子做了婚房。1993年,他的二哥杨应林结婚,他父亲又让大儿子腾出住处,供老二用作新房。

杨福林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已经到了21世纪头上。父亲对他说:“孩子,咱们就是累死,也得另盖一座房,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让你在老屋里结婚了。”父亲和他东借西贷,总算在他结婚前把砖门面的土木结构房子盖起了,可是却垒了一屁股债。后来,父亲害病离开人世,旧账还没还清,又添了新债。

他们家成了贫困户。

2015年,杨福林自筹资金买了一匹马供人骑乘,跻身旅游行业。第二年,在政府和旅游公司的支持下,他又增添了三匹马投入旅游,四匹马当年就净落了近乎五万元。再往后,随着游客的增多,马匹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2017年,杨福林家摘掉了贫困帽子。2018年,他在县城里买了房子。他的大女儿杨文娟高中毕业后,也在草原上帮他打理旅游上的事,妻子在城里给两个上学的女儿做饭。

一说起如今的生活,杨福林一脸的感激和自豪。

“党中央开展脱贫攻坚,这事真是办到咱贫困人家的心坎上了。县上搞‘菜单式’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关山草原旅游,我们关山人可是得大济了啊,一下子把人老几辈的穷根都剜了。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呀,上学至少都去了天成镇,好多都在城里念书。哪像我们,刚能做活就跟着父母下地了。我小时候,为买一双球鞋,整整挖了一年的柴胡、蒲公英才遂了愿。”

杨福林的话,道出了好多关山人的心声。

靠马匹搞旅游脱贫的不只是范玉龙、杨福林,还有吕小平、范保存……关山景区内有200多户群众常年经营着当地各类旅游项目,其中贫困户39户,每一户都有三四匹马,都办有“马证”,一匹马一年下来就能收入2万多元,他们全部和贫困挥手说“byeby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