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6

东风镇下凉泉村,位于离陇县县城不远的千河南岸,耕地多分布在河谷川道和河边台地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在陇县算是很富庶的地方。这一方水土特别适宜辣椒生产,生产的线椒椒形细长、色泽深红、肉质肥厚、辣味香醇,享有“秦椒之王”的美誉。下凉泉是关中西部优质辣椒的生产和集散中心,辣椒产业是这里的主导产业。辣椒产业链的丰厚利润,让许多村民过上了饭饱、衣美、有钱花的富足生活,很少有人再在地里打新主意增收。20世纪末,县上试验辣椒与粮食作物间作套种取得成功,经济效益相当不错。遗憾的是在随后的几次粮价波动中,间作套种被农民们放弃了。他们嫌粮食经济效益不高,套种太麻烦。

脱贫攻坚开始了,县上和镇政府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葛建军是共产党员,又对农业产业化“有想法”,便牵头组建了众鑫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鑫粮”)。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保底收益,流转来880亩土地建立扶贫基地,吸纳村上的430户村民参与辣椒、粮食的生产和经营,实行土地与股金共同参与分红,实物和现金两种方式灵活结算的模式。社里吸纳的贫困户一共有161户,他们以土地和每户4000元的产业扶持金双重入股,享受“入股红利+用工付费”的增收脱贫模式。

鑫粮成立后,葛建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间作套种。在县农技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社员们重操辣(椒)麦(子)、辣(椒)菜(蔬)间套和油菜、辣椒移栽复种,实现了一年两熟。这些技术充分利用辣椒与粮食、菜蔬的生长时差,通过提高农田的通风透光性和间隔效应,增加了辣椒的坐果率,降低了病毒感染,也增加了粮食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和千粒重,各自的亩产量比单种还高,亩产值平均增加了1500元以上。

合作社还实验并推广了甘薯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将亩产提高了50%;租赁1500亩土地种植带棒青贮饲料玉米,大大提高了山旱地的经济效益。社里还培训和组织社员开展电子商务,在为自己的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开拓销路的同时,也给社员增加了新的就业门路。

下凉泉村的贫困户杨大爷是鑫粮的社员,他从入股的土地和股金中,每年都能分得五六千元的红利,加上他在电商平台的劳务收入,一年能挣一万多元。他的年收入在鑫粮社员中只能算是中等水平,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收入都要比他高出一截。合作社里的贫困家庭,都靠着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脱了贫。

陇县青阳峡农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八渡镇桃园村村民联合建立的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37户社员中贫困户占了43户。几年来,合作社组织社员从事粮食、蔬菜、果品种植和禽类养殖,为他们提供生产资料、销售农业产品,大大提高了社员收入,带领贫困家庭摘掉了“穷帽”。

在陇县,诸如此类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还有合赢、宏顺源等。在粮食生产不被人们看好的年代里,他们恪守“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一反许多人对粮食生产的偏见,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于传统的种粮养殖,不但给中国人的饭碗里添加了吃食,也为国家的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陇县的脱贫攻坚中,全县5249户困难家庭就是依靠“粮食+养殖”摆脱贫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