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49

铜山区把对陇县进行对口帮扶的着力点放在了产业上。

陇县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就是“五宝一美”,“五宝”即绿水青山好羊乳、出口创汇好苹果、绿色富硒好核桃、山珍之王好香菇、百花精华好蜂蜜,“一美”即关山草原。

2017年,铜山给陇县宏盛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投入950万元,帮助贫困户建设香菇大棚564座,通过“借袋还菇”扶贫模式带动2085户实现脱贫。

和氏乳业与小羊妙可是陇县最负盛名的两大乳品生产企业。围绕两大企业发展,陇县站在战略高度上规划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奶山羊养殖和饲草基地建设,从而做成“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全产业链,带动全县农业、畜牧业与工业一体化发展。

铜山区瞄准陇县这一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规划项目,投入资金,加快实施,使奶源与饲草两大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带动千余贫困户脱贫摘帽。

温水镇团结村王中兴因为年龄大,已无法外出务工了。得知县上发展奶山羊养殖的信息,他和老婆便商量着建起了家庭牧场,争取到苏陕项目补贴30万元,购置了挤奶器、制冷罐、铡草机、粉碎机、农用车等多件设备,养羊160多只,挤奶期每月可收入三万多元,除去购买饲草料等各项支出,老两口年纯收入达六万多元。老王对自家的生产生活现状感到很满意。他笑着给人说:“咱庄稼汉,挣的就是个辛苦钱,比出去打工强。忙一点,但活不咋重,咱这身子骨还都能弄得了。几年过来,也摸清了这里头的门道,咋喂养、防啥病都把握住了,收入很稳,只增不减,慢慢地也就有了积累。跟我们一起交奶的人越来越多,比我规模大、情况好的人多得是,有人每月领奶款都在十一二万元以上。”

温水镇坪头苏儒儒是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住相对偏远的甘峪沟里,村后是荒坡山梁。他40岁出头,但看上去似乎要比实际年龄老许多,显然这是生活不幸所折磨的。他家中五口人,二子一女。女儿现在上大学;长子患有脑瘫;次子刚出时黄疸严重,县医院治不了,不得不转院到西安,幸好检查治疗及时,才得以康复。因为家境贫困,负担太重,他60多岁的老母亲只能由弟弟赡养。苏儒儒过去常外出打工,有时有活干,有时找不下活,东奔西跑,挣不下多少钱,养活家人很吃力,欠了不少外债。2017年,听村上扶贫干部讲县上发展奶山羊养殖产业,苏陕扶贫还有项目扶持政策,他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找村上干部报名填表,争取到了启动资金15万元,建起了家庭牧场,并由小到大,不断发展,牧场现有100多只羊。他利用自家的地域条件,放养结合,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利于羊群健康繁殖。2018年,效益显现,每月奶款毛收入达2万元以上,除去成本,年收入八九万,彻底改变了自家的贫困状况。他欣慰地给人说:“多亏了养羊,既能顾上家又有钱挣。”他和妻子都忙起来了,一人放羊,一人种玉米、种草、种青贮饲料,清毒防疫,越干越熟,如今已是得心应手。他已向畜产局项目办打了报告,要将家庭牧场升级发展成能容纳300多只羊的“适度规模场”,还争取到扶持补贴资金20万元。他的养殖成功也给坪头村带了一个好头。

温水镇柳曲塬村安新会家有四口人,两个孩子上学,他与妻子建起了适度规模场,命名为“新农源养殖场”,争取到苏陕项目扶持资金30万元,现存栏羊160只,旺季时每月可领奶款3.6万元,年毛收入20多万元。他还雇了2名贫困户村民帮工,除过务工费与饲料等各样成本,年纯收入近10万元。

目前,全县奶山羊养殖主题产业实体有30个,苏陕项目补助资金590万元。他们从三个方面连续扶贫,一是收购饲草饲粮,二是季节性用工,三是承担实训基地义务,将有意向的贫困户吸纳进来实习,待他们掌握基本技术后,再帮他们建场,除此外,也为临近饲养只数较少的散户托管,帮他们增收。

优质奶源基地为当地饲草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

2017年,陇县先后成立永禾、绿鑫、锦绣天宏、阳光、隆丰5个饲草专业合作社,要求每个专业合作社至少连带30户以上种草户,共种植牧草6800亩,新建牧草收储设施7500平方米,配备机械设备40台(套),每个饲草专业合作社投资276万元,其中苏陕项目补助资金50万元。

除专业合作社外,还有许多散户种植。坪头村晁家山村民晁红太承包了高速公路占地补贴地段苜蓿地60多亩,每亩牧草年收入达千元以上,总收入达6万余元。

关山草原旅游是陇县旅游业的一张名片,陇县正在努力打造AAAAA级景区,以旅游带扶贫。草原跑马是关山旅游最重要的活动项目,养马户通过向游客提供马匹和牵马来获得收入。2018年的大雨山洪使跑马场设施和路段严重损毁,需要修复和改造,规划预算需投资420万元,苏陕项目拿出200万扶持景区管委会,从而使景区尽快恢复正常运营。

关山村唐家沟村民杨福林提到这关山旅游,便感慨地说:“别小看这简单的旅游牵马,可是救了我们关山很多人家,是救穷救命的产业。苏陕协作可为这个项目持续发展立大功了。”

早年,杨福林父母生了他们兄弟姐妹4人,全家人住在三间旧土房。他家地里种的是洋芋、大豌豆,收成不好,吃的是莜麦面,又干又涩,咽不下去;家里榨一点麻籽油,用筷子蘸着吃。全家人都穿着破衣烂鞋。大哥娶妻时没钱,只能挨家挨户、东拼西凑地借,终于在1989年结了婚,待客也只吃一顿饭,是一盘端,大碗萝卜菜上有几块豆腐和少得可怜的几片肉。为给大哥腾婚房,他与爸妈住在牛圈里。1992年,到二哥结婚时,家里情况好了一些,买来白面蒸了馍。大嫂生第一个孩子时,情况危急,他们跑到乡政府,借来吉普车,但车里没有油,他们又从各家各户找汽油(那时有人备有给打火机加的汽油),终于将大嫂送到了县城医院。从1998年起,关山旅游产业逐渐开始发展了,福林是最早一批拉马挣钱的人。苏陕协作扶贫项目对关山草原的支持进一步增强了他的信心,他在原有3匹马的基础上,又买了3匹马,还修了马栅,6匹马一年能挣4万多元。

苏陕扶贫如冬夜篝火,温暖了关山的贫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