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教育的最终成效还要看育人的数量和质量。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付出无私的爱与辛勤的汗水,用知识、智慧和高尚的人格来浇灌、呵护每一个稚嫩的幼苗,使其成长、开花以至成为参天之木。
武小刚(化名),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他是不幸的,但是在教育扶贫的路上,他又是幸运的。
关山银科村武小刚的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7口人———爷爷、父母、3个弟妹以及15岁的武小刚。他有严重的先天脑瘫、肢体残疾的病症,两种病魔折磨着他,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全家唯一有收入的是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较好的学习条件,2016年,他的父母在天成镇中学附近的曹家庄村租了房子。但武小刚由于疾病原因不能入学,天成镇九年制学校副校长闫小龙和教师李小龙得知情况后,主动担当起了武小刚的帮扶老师。他们风雨无阻,送教上门,两位老师把武小刚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和教育。
“小刚,小刚。”他们一边叫着,一边推开了小刚家半掩的房门。
听到老师的叫声,坐在炕角的武小刚惊喜地笑起来,眯着蝌蚪似的小眼睛,嘴角露出两颗可爱的小虎牙。
“小刚,看老师给你带啥来了!”说着,李小龙把一包新鲜的草莓放到小桌子上。
“洗干净的,尝尝!”闫老师从袋子里取出几颗递了过去。
小刚伸出小手接住了草莓,拿起又红又大的一个填进嘴里,没说话,但使劲地点着头。由于疾病的折磨,15岁的小刚发育迟缓,看上去还像是一个离开妈妈怀抱不久的孩子,身体瘦弱,肢体僵硬,反应迟缓,特别是那双小手,真像鸡的爪子,谁看了都觉得心疼。
小刚看着老师和蔼的脸庞,不由自主地笑了,这番情景让闫老师不由得想起了2016年他们与小刚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那天,小刚像只可怜的小刺猬,把身体紧紧地蜷缩在土炕的角落,破旧的被子裹住了大半个身子,只露着小小的脑袋,闫小龙他们一进去,他就哇哇大哭起来,鼻涕和眼泪混在一起顺着下巴直往下流。那样子让谁看了都不由得心里发酸。闫老师抹了抹眼角的泪水,对李老师使了个眼色,他们都理解那眼神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苦命的孩子教育成人。
小刚妈妈满面愁容地解释:“小刚不愿见人,一听到陌生人来就大哭,要么就把头蒙在被子里。平时从不洗脸洗手,有时候连大小便也不给大人说,直接就拉在炕上了。”说着说着,小刚妈妈的眼泪就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生命本应是平等的。尽管很多孩子不幸患病,身体残疾,但他们也是父母的心肝,哪个父母愿放弃亲生骨肉呢?习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教育扶贫也不能在他们身上缺失,他们应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关爱。这就是仁爱,是人性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那以后,帮扶的李老师每周都去小刚家里送教。刚开始,小刚根本不搭理老师,见了老师,他两只手抹着眼睛只是哭,老师带来的食品对他毫无吸引力。但老师依旧不厌其烦地到小刚家与他做游戏、讲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渐渐熟悉了老师,也不哭了。老师给他洗手、洗脸,他不拒绝了;老师给他吃好吃的东西,他也高兴地接受了。那次,李老师怜爱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他竟然咧着嘴笑了,这让李老师高兴了好几天。
爱能融化坚冰,能使种子发芽。
小刚感受到老师给他的关爱,有时候,老师给他边说话边做动作,他也能模仿着做。每到老师上门补课的星期三,他就表现得异常兴奋。他翻身坐到窗子跟前,目不转睛地往外张望着,盼望老师早早到来,有时候还“哼呀”“唧呀”地喊几声。这喊声无疑是一个残疾儿童对老师的渴盼。
是啊,在小刚的心里,老师就是一束阳光,给他带来了温暖,带来了乐趣,带来了亲情,让他的世界充满了幸福。
有一天,妈妈刚进家门,耳边就传来了小刚的呼唤声:“妈妈,妈妈!”这声音虽然微弱,但她还是听得真真切切。
“妈妈!”小刚向妈妈伸出小手,扑了过来,紧紧地搂着她的腿。
含辛茹苦养育了15年的儿子从没叫过她一声“妈妈”,今天却奇迹般地叫了出来,她激动得不知说啥好,只是用两只长满老茧的手紧紧地抱着他,嘴里不停地答应着,眼泪夺眶而出。
此刻,小刚妈妈怎能忘记老师们的辛勤努力呢?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她的心里翻滚,孩子的每一个变化都凝结着老师的心血与汗水。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老师们伸出帮扶之手,让小刚获得了新生,给他的家带来了希望。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特殊学生受到更好的关爱,这是我们的职责。”天成九年制学校校长闫军涛经常这样说。
自脱贫攻坚以来,按照“一个不能少”的原则,陇县对所有残疾少年儿童建立了学籍档案,让他们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县有126名老师肩负着126名在校残疾儿童的一对一帮扶任务。这个数字每年都会动态更新,以确保义务教育学龄内的残疾儿童100%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实现“应上尽上”,“一个不能少”。此外,全县2186名中小学教师还与7387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了长期帮扶关系。闪光的数字彰显的是园丁们的大爱和担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