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就在陇县教育事业向着小康目标高歌猛进的重要时刻,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社会成员个性化的日益凸显,加上媒体上一些不健康内容的引诱,少数学生变得厌学、孤独、自卑、消沉甚至叛逆。这种现象牵动着陇县教育工作者的心,他们认真思索,升华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三个一切”看起来并不复杂,而落实起来却很难,但再难也要落实!他们下定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决心,拿出了“绣花”的功夫,一针一线,密密实实。他们绣出的花叫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花香四溢,硕果压枝,真正尝到甜头的是缺失家庭教育的孩子们。
“老师,李阳(化名)这周又没来学校。”实验中学七年级一班的班长将一摞作业本放到老师办公桌上,向老师汇报了李阳的情况。
“啊?不会吧!他怎么又缺课了?”杨老师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李阳曾信誓旦旦地做过保证,说他再也不逃学了,但今天怎么又食言了呢?杨老师深深叹了口气:“哎,这小子!”
第二天早晨,杨老师一上完课,就急匆匆地赶去了李阳家里。
杨老师进门时,已是上午十点多了,李阳还钻在被窝里睡大觉。听见老师来了,他起身斜靠在墙角的一叠被子上,低着头只顾玩手机,瘫痪的母亲坐在李阳的身旁。
老师进屋后,李阳的母亲坐直了身子,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老师,你快坐下!”李阳的妈妈指了指炕旁边的一个方凳子。
“阳阳,快去给老师倒杯水。”她把头转向身旁的儿子。李阳还沉浸在手机游戏里,仿佛完全没有听见母亲叫他,也没有看老师一眼,两只眼睛只盯着手机屏幕。
看着这样的情景,杨老师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他按捺着性子走到李阳身旁。“李阳,把手机放下,别玩了!”杨老师和蔼地说。李阳不屑一顾地把头抬了起来。
母亲乘机一把夺过儿子的手机,无奈地说:“他就知道没日没夜地玩手机,我说的话,他根本不听。我这个废人,啥活都干不了,连儿子都管教不好,你说我们这日子咋过呀?”说着,她的眼泪唰唰地滚落下来。
李阳翻了个白眼,狠狠地瞪了一眼母亲,气呼呼地从身旁抓起一条裤子,伸腿一蹬,起身下炕,转身就准备往外跑。
“李阳,站住!”杨老师一把抓住了他的胳膊。
“去把书包整理一下,跟我去上学!”杨老师严肃地对他说。
在老师的坚持下,李阳只得硬着头皮,跟着老师回了学校。
回学校的路上,杨老师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这个看着聪明可爱的孩子,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似乎手机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该怎么办呢?
回学校后,杨老师和年级组的几个同事对李阳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会诊”。
李阳的家庭很特殊,母亲肢体残疾,患病多年,下不了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智力低下,沉默寡言。李阳曾对同学说:“爸爸是妈妈的腿,妈妈是爸爸的大脑。”家里靠父亲在地里劳作得到的一点收成维持家计。
村里人说李阳小时候聪明活泼,那时他母亲去地里劳动时总带着他,他提着个毛蛋笼子,拿着小铲子在地里挖野菜,或者捕蝴蝶、捉蚂蚱,十分可爱。
但自从母亲患病后,他家里的一切都变了。由于长时间卧床,母亲说话不再柔声细语,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李阳觉得母亲不再爱他了,父亲也整天不说一句话,做的饭也有盐没醋的。在这个家里,没人和他交流,没人听他说话,他觉得他是没人爱、没人管的孩子。他生怕小伙伴们取笑他母亲瘫痪、父亲呆傻,便不再与旁人打交道。
杨老师觉得李阳家庭情况特殊,不幸的家庭背景给他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他丧失了生活及学习的信心。
原因弄清楚了,就得因人施教,培养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课余,杨老师联系各科代课老师给他开小灶,帮他补习落下的课程,引导他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老师发现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好,很有数学天赋,就经常找一些很有挑战性的习题和他探讨研究。于是他渐渐地喜欢上了学习,慢慢地疏远了手机,学习成绩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杨老师经常还和他拉家常,谈理想。倔强的李阳还是固执地认为父母都不爱他,他讨厌自己的原生家庭。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他们是爱你的,只是因为他们身体的特殊情况,使他们对你的爱的表达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像一般父母一样给你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对你的爱一点都不少,他们都希望你好好学习,长大有出息,改变家庭命运!”杨老师情深意长、和颜悦色地对李阳说。
“人没有选择父母、选择家庭的权利,你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现在辍学,就会被社会淘汰。”李阳没说话,只是对着杨老师连连点头。
“后天班里要进行短跑接力比赛,你组织一下运动员,咋样?”老师对李阳说。
李阳凝视了一下老师。“行啊,我一定组织好!”李阳挺了挺胸脯,底气十足地答道。
“对自己有信心就好,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挫折的决心,任何困难都能战胜,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一定能笑到最后!你是家里的男子汉、顶梁柱,得努力啊!”杨老师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臂膀,认真地说。
在打开李阳心结的同时,杨老师也没少给李阳的母亲做工作。
经过多次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李阳母亲认识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失误,并慢慢改变;李阳对母亲的态度也有了好转,多了关心和理解,少了怨恨和不满。
现在,李阳渐渐喜欢上学了,课堂上注意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性格也开朗多了。
杨老师对李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陇县的教育战线上只是一个常见的案例。陇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对这类孩子不加教育,就等于在小康路上埋下了地雷。不排地雷,怎能安心?老师们个个肩负起排雷工兵的责任,入户走访、个别谈心、精心辅导、耐心帮教,在他们和风细雨般的教育下,这些孩子渐渐走出了人生的误区,朝着光明灿烂的明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