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149

东南镇梁甫村合并了牙科、丁马、李家堎和梁甫四个村,合并后,全村人口四千多,村大、地域广,地区差别大,贫困人口多。

事业是干出来的,光靠想不能解决问题。究竟该怎么干?第一书记陈宏科认为这还得多听大家的意见。

第一次民情恳谈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倒是很多,但是关于产业发展有价值的建议却很少。陈书记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村里人见识少,眼界受限。

于是,他组织新上任的村干部参加杨凌农高会,去其他县区学习先进经验。学习回来后又召开诸葛会,大家献计献策,把心中的锦囊妙计都毫不吝啬地掏了出来。经过这几个回合,一个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蓝图绘就了。

蓝图中提出发展沙棘、蓖麻、蝴蝶花的种植项目,在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最终统一认识,决定尝试种植以上项目。

决策明确后,陈宏科又把注意力投向了项目实施上。

种沙棘的项目定在丁马村。这里有野生沙棘,土壤、气候、水质应该都适宜沙棘生长。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陈书记联系县城开发沙棘的老板进行了考察。他们开着测程车来到丁马村。经测量,意想不到的结果呈现在了陈宏科面前:丁马村海拔1200米,不是沙棘适生区。在这里种沙棘,挂果率不高,经济效益不佳。

种沙棘不行,种蓖麻该不会有啥问题吧!

村上发动贫困户种了一百多亩蓖麻,蓖麻收获了,客商也按照商议价收走了,大家一时陷入高兴之中。但陈宏科心里不踏实啊!他细细算一算账,想看老百姓究竟能否从中得到收益。账一算,陈宏科傻眼了,种植户还是没落下多少钱。他仔细分析原因,产量低、籽粒不饱满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两个致命问题。陈宏科对大家说:“看来种蓖麻这产业还得重新考虑。”

蝴蝶花种植,以村上的条件来说,成功是十拿九稳的,但是尝试下来,尽管每亩产值达到2万元左右,应该说是很可观的了,但是作务技术要求高、工序繁杂,需要大量人工,一年下来,钱全部让工人挣走了,种植户反倒落不了几个钱。所以,种植户都打起了“退堂鼓”。

陈书记的第一次产业布局就这样遭遇了重大挫折。他的努力并没有为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下一步,咱村产业该如何发展,请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村班子会上,支部书记梁治平宣布了讨论议题。在这次会上,第一书记选择了最后发言。等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想法。陈宏科才说出了自己思考多日的意见。

“咱梁甫村自然条件差异大,发展产业还得从实际出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项目、缺能人。我建议产业项目‘一村一品’走多元发展的路子。具体说就是梁甫村壮大苹果传统产业,丁马村发展花椒产业,李家堎以养殖为主,牙科主推草莓产业。至于有没有能人带头,这就要看咱们怎么认识,这么大的村,咋能没能人?村干部谁不是能人?”很明确,陈书记是要村干部来带头。

会议讨论气氛热烈,村干部、群众代表都谈了看法,既有中肯建议,也有一些困惑,但是最终大家都同意陈书记的意见。

大家提出,让村上的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集体引领、逐步带动的办法带领贫困户发展以上几大产业,并且决定在村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当好“领头羊”的任务最终落在了张巨峰、荣月太、任芳亮、李鹏飞这四个人身上。

选好了产业领头人,村上就开始大力扶持,做好服务工作。为此,陈宏科书记联系邀请省、市、县专家来村里进行科技讲座六十多次。听得多了,农民的眼界也就开阔了,贫困户自觉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来了,发展产业有了初步的技术基础。

资金和技术是发展产业的牛鼻子。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他先和果业局联系,争取资金完成了2236亩苹果园提质增效项目,提高了果品质量。后来,他和陕果集团对接,梁甫苹果有了订单,还准备将所有苹果园交由陕果集团托管,实现标准化生产经营。

茂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花椒生产,种植面积400亩。花椒挂果按说还得个三四年时间,但是陈书记早就将花椒的销售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他联系到韩城市花椒加工企业,和对方达成合作意向:产多少,厂家收多少。不存在销路问题,这给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

还有一个问题,建园初期,花椒树两三年内挂不了果,农民没有一分钱收入,还要有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投入,费用不小,陈宏科出了个新点子,在花椒地里套种饲草玉米。饲草玉米一千克按6毛钱计算,一亩地能收入1200元,除去成本,净赚400元左右。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前期投资问题。

得源奶山羊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任芳亮负责经营,目前已经达到了500只奶山羊的养殖规模。合作社给和氏乳业交鲜羊奶,每千克7元,再加扶持补贴,每千克1元,合作社一天就有两千多块钱的收入,再加上出售肉羊的收入,奶山羊产业成了富民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