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应当说,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基于一个良好的契机———农村妇代会改革。2018年妇联改革后,县妇联在全县成立了104个村妇联、3个社区妇联。
时任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葛管社指出,妇联工作要适应新时代发展,大胆创新,主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县委副书记李维芳也要求,妇联工作要抓小抓细,适应妇女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细化工作措施、量化工作指标,抓好104个村妇联组织,切实发挥全县农村妇女在脱贫攻坚中的“半边天”作用。
如何让村级妇联组织从一条线变成一张网,发挥“网”的覆盖作用呢?县妇联通过走访调研,结合实际,先后在农村基层成立了6个村级(社区)姐妹心灵驿站,工作重心为关心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帮助留守妇女儿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并以此为抓手,带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建设“姐妹心灵驿站”的具体做法,可以总结为“三二一”工作机制。
所谓“三”,就是实施“三大行动”,维护妇女身心健康。
关爱妇女健康是第一大行动。邀请县妇幼保健院在姐妹心灵驿站大力宣传妇女健康知识,定期对留守妇女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义诊,免费进行“两癌”筛查,免费送医送药下乡。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在留守妇女当中开展谈心谈话、情感交流、个案分析,帮助她们宣泄情绪、倾诉减压、调适心态、树立自信,确保留守妇女心理健康。
曹家湾镇三里营社区就有一位赵姐,她的丈夫经常酗酒,一喝醉就对她拳打脚踢,导致她长期情绪消沉、自卑抑郁,甚至有轻生倾向。县妇联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及时邀请法律援助中心前来调解,使赵姐的丈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痛改前非。同时,县妇联还带着心理辅导师上门对赵姐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赵姐重新树起了生活的信心。
创业富家是第二大行动。就请县级部门举办以电子商务、烹饪、家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班,搭建就业创业供需平台,帮助妇女实现就业创业,成长为独立、自强、自爱、自信的新时代女性。
法律援助是第三大行动。协同司法部门对留守妇女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自护知识普及和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妇女维权活动。
所谓“二”,就是打造“两大活动”平台,丰富妇女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个平台是创建互帮互助活动平台。组织村(社区)妇女成立互助组,互助组成员随时关注身边姐妹的家庭生活,发现家庭问题,及时帮助姐妹与家人进行沟通,让农村留守妇女有更多机会走出家门,参与活动、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心理问题。
第二个平台是创建文明新风活动平台。组织妇女姐妹成立广场舞表演队,丰富妇女业余文化生活,提振留守妇女生活自信心。深入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家庭”“好媳妇”评选。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引导妇女破除陈规陋习,转变思想观念,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借助农家书屋、家风家训馆、道德讲堂等平台,定期开展“合格家长”教育培训,对隔代照管儿童的老年群体进行“合格家长”教育培训辅导,举办家长读书会、好婆婆与好媳妇“故事分享会”、“好家风伴我成长”、“亲子朗读国学经典”等活动,引导妇女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助人为乐,建好小家,奉献大家。
所谓“一”,就是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妇女工作服务水平。
创建“姐妹心灵驿站”,充分发挥其服务妇女儿童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实行“三坚持追踪服务”制度,即镇妇联坚持在线,负责聘请和联系心理咨询师,组织指导村妇联开展妇女儿童维权服务工作;村妇联坚持在岗,接待来访妇女,耐心倾听妇女困惑,做好心理安慰,做好分类记录;心理咨询师坚持定期参加“姐妹心灵驿站”有关活动,在预约时间内按时到岗,热情工作,加强与妇女的沟通交流,取得妇女姐妹的信赖,针对情况做好分析,解决留守妇女儿童的心理困惑。
“姐妹心灵驿站”运行以来,引导近千名留守妇女实现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成了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守护驿站、温馨服务驿站、精神文化驿站,凝聚起了新时代强大的“巾帼力量”,筑就了妇女儿童的美好精神家园,成了全县脱贫攻坚路上的“加油站”。2018年,陇县“姐妹心灵驿站”荣获省妇联“2018年优秀案例奖”,曹家湾镇荣获全国妇联“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先进集体”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