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口腔颌面外科学发展简史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外科学(Oral Surgery)与颌面外科学(Maxillofacial Surgery)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一个医学分科,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科学的分支之一。在医学领域中,口腔颌面外科学虽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但是,有关口腔颌面外科疾病防治的实践却有几千年的历史。

我国医学工作的先驱者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关于口腔生理、病理及其与全身关系的叙述。西晋朝史书(公元265—316年)就有唇裂修复术的记载,并被国外著名整形外科专家D.Ralph Millard收录进他的专著Cleft Craft中,该例唇裂修复术被认为是世界文献记载的第一例唇裂手术。在那个时期就敢进行唇裂修补术,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唐·孙思邈《千金方》一书中早有口腔脓肿切开引流的记录,书中对颞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手法的介绍基本上符合现代解剖生理学的解释。宋代《太平圣惠方》一书中叙述了“治牙非时脱落,令牢铜未散封牙上,日夜三度,三五日后牢定,一月内不得咬着硬物”,这是我国最早的牙再植记载。回顾这些历史,可以清楚看到,我国医学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对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国外有关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内容,在古埃及、古印度、阿拉伯等地区的古代医学专著中也有记载,但是,只有到了近代,伴随着西方产业革命和工业技术的发达,口腔颌面外科学才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可见,现代西方医学的经验总结,大大丰富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实践和理论,推动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没有口腔颌面外科的专科设置,因此口腔颌面外科相关的疾病被分散在牙科、普外科、耳鼻喉科当中。1953年,华西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正式设立有40张床位的独立口腔颌面外科病房。1953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设立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1955年,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医院)设立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及省市级的口腔医院都有了口腔颌面外科这一专科设置。

60多年来,由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事业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例如通过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牙病防治工作逐渐深入开展;中医学的理论在感染性疾病、损伤类疾病及肿瘤等疾病的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实践;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各种药物以及各种诊断、治疗新技术、新疗法的临床实践,手术方法的不断创新,都为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防治增添了新的可能,促进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界加强了与国外同行的广泛交流,成为了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al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IAOMS)中重要的一员。2009年,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来自78个国家的1000多名外宾参会,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地位。2010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确定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两个国际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国际化。

21世纪是个高科技时代,先进治疗设备带来了外科医疗技术的革新。早期口咽癌机器人切除微创手术的探索,以及3D打印、生物材料、人工器官(人工牙、人工骨)、组织工程技术等的研究成果,都对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治疗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前,口腔颌面外科学领域内还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现如今的医疗观念也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学治疗模式转变为“环境、社会、生物、心理和工程”医学模式,因此,医护工作人员要懂得服务的艺术,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总之,无论口腔颌面外科学如何发展变化,其目的都是要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