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瓷概念
陶瓷是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和其制品的通称。它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上,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形——煅烧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如我们常见的日用陶瓷制品、建筑陶瓷和电瓷等都属于传统陶瓷。由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黏土、长石、石英等),所以可归属于硅酸盐类材料和制品。陶瓷工业可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研制出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如氧化物陶瓷、压电陶瓷、金属陶瓷等各种高温和功能陶瓷,它们的生产过程虽然基本上还是原料处理——成形——煅烧这种传统的陶瓷生产方法,但采用的原料已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黏土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扩大到化工原料和合成矿物,甚至是非硅酸盐、非氧化物原料,组成范围也延伸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范围中,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因此,现在我们可以认为,广义的陶瓷概念已是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国际上通用的陶瓷(Ceramics)一词在各国并没有统一的界限。在欧洲某些国家中,陶瓷一词是指包括各种陶瓷在内的广义的陶瓷。如德国陶瓷协会认为:“陶瓷是化学工业或化学生产工艺的一个分支,包括陶瓷材料和器物的制造或进一步加工成的陶瓷制品(元件)。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最少含30%结晶体,一般是在室温中将原料成形,通过800℃以上的高温处理,以获得这种材料的典型性质;有时也在高温下成形,甚至可经过熔化及析晶等过程。”而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却把Ceramics 一词看成包括各种硅酸盐材料和制品在内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通称,不仅指陶瓷,还包括水泥、玻璃、搪瓷等材料。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对陶瓷的界说产生影响,将开发出新的领域,突破旧的界限,向更新的范围过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