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业技术学校
1951 年7 月,晋江专署接管德化瓷业改良场,由德化县建设局科长龚日进兼任厂长。龚日进接管后更名为“德化利民瓷厂”,共有职工28 人。1954 年改为省属,定名为“德化瓷厂”。1957 年主厂区迁建溪南云尾山后,发展较为迅速,厂内职工逼近千人大关,生产也由原纯手工操作逐步向半机械化发展,设备日新日繁,工艺水平日高,技术性日强,生产流程涉及科学技术层面日广日深,如改土法原料加工为机碾粉碎、机碓舂杵、机筛、压滤、真空炼泥;改手工制坯成型为单刀机车压坯成型,改龙窑、阶级窑燃柴烧成为倒焰窑燃煤粉烧成与热煤气隧道窑烧成;改手工彩画饰瓷为手工印花、脚踏机械印花、半自动机械印花饰瓷等。产品门类日繁,产品档次与质量要求日高,工程工艺技术日益复杂,等等。
与此同时,当地的瓷业发展速度惊人,1958 年,该地区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良太、泗滨、三班公社、高蔡、浔中、浔中公社、宏祠、丁墘、奎斗、霞碧公社、瑞坂、岭头、蔡径相继办起了13 个社队瓷厂,拥有职工1144 人,投产的瓷窑30 条,销售至27 个国家和地区。(见图8-26)
图8-26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德化瓷厂
基于当时的瓷业发展背景,德化瓷厂于1958 年5 月创办德化瓷业技术学校,校址设在厂区内。1959 年春,该校教师许文安被抽调与瓷厂陈其章、吴维金等人参加国庆10 周年礼品瓷的设计制作,这本身就是对学校和瓷厂技术的一种肯定和鼓励。鉴于此,当地政府于1960 年将该校更名为“德化瓷业学校”,首届设陶瓷美术和陶瓷工艺专业,面向德化、南安、晋江、泉州、安溪、永春等县招生,分设初级和中级3 个教学班,学制3 年,实行半工半读。这年,随着陶瓷工业的调整和压缩,学校随之停办。学员全部在德化瓷厂和新建瓷厂就业。许多学员成为瓷厂技术员、车间主任和厂部管理人员。1965 年该校复办,面向德化、永春和泉州招生50 名。学制3 年,实行半工半读。学习期满,分配在德化地方国营瓷厂当技工。[13]随着“文革”浩劫的席卷,该校于1967 年停办。
图8-27 许文安(1925—1995) 陈其章(1914—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