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驻外公使对基础科技知识的引入
1867年12月,清廷派原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1870)为正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花翎记名海关道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穀为副使,担任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前往美、英、法、普、俄等国,从而打破了以往不派使臣出国交涉的封闭状态。自此以后,鉴于清廷日益认识到外交的重要,鉴于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向西洋国家派驻外交使节的工作持续不断,如1875 年8 月,郭嵩焘出使英国;1877 年3 月,刘锡鸿出使德国;1878 年7 月,曾纪泽出使英、法、俄等国;1889 年,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
在驻外使节的派遣中,派遣驻日使节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来,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然而,自1853 年柏利舰队打开江户湾后,日本门户洞开。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德川幕府毅然改弦易辙,全面学习西方,特别是将学习西方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1871 年,日本文部省成立后,在教育改革上大做文章,日本广采当时法、英、美、德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长,特别是师法德国,于1872 年9 月颁布了《学制令》,并在下令“撤销府县旧有学校,按照《学制令》重新设立学校”之后,陆续颁发了《教育令》《学校令》等。经过近20 年的教育改革,到1890 年《教育敕语》颁布时,日本国内已是学校林立,各级各类学校不计其数。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较为频繁的往来。由于日本“西化”成功带来的刺激,也由于清廷日益认识到外交的重要,1871 年9 月,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均可派秉政大臣,并携带眷属、随员驻扎京师”。此后,清廷开始向日本派遣驻外使节,1877 年11 月,派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正使、张斯桂为副使,带参赞黄遵宪等20 余人前往日本,1887 年9 月,傅云龙游历日本,1893 年6 月,黄庆澄游历日本……
这些驻外公使不仅要履行对外维护和行使国家利权,由于国情的需要,还要肩负引入基础科学知识的重任。由于清廷从一开始就规定出使各国的大臣必须以日记形式定期报告所驻各国情形,所以,这些早期驻外公使在驻外期间,通过躬身考察,视野大开,有的将所见所闻述之于书,有的则以日记或诗词的形式,写下访问观感。如郭嵩焘撰《使西纪程》,刘锡鸿撰《英轺私记》,何如璋撰《使东述略》,曾纪泽撰《出使英法俄国日记》,黄遵宪撰《日本杂事诗》,薛福成撰《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黄庆澄撰《东游日记》,傅云龙撰《游历日本图经馀记》……虽然这些著作形式不同,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西方国家以及学习西方的日本“政教修明”的肯定和赞赏之情。这其中又都或多或少地介绍或赞扬了这些国家中的实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情况,成为当时国门洞开后,人们知晓天下、了解东西方发达国家实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在对外国实业教育的引入中,尤以驻日公使和出使日本的官员对日本实业教育的介绍最为引人注目。如傅云龙在《游历日本图经馀记》(图2-2)中就介绍了日本实业学校中开设的近代西学课程,诸如电理、光学、化学、矿学等。但在对日本实业教育的介绍中,要数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最为详尽。
图2-2 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馀记》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这个被外国人誉为“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位优秀的代表人物。就对日本实业教育的引入而言,他也是首届日本使团成员中最突出的一位。
从1877 年11 月任驻日使馆参赞起,一直到1882 年春奉命前往美国旧金山任总领事为止,黄遵宪在日本度过了四年时间,期间,在协助何如璋处理外交事务之余,他广交日本各界人士,进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基于对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为加深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和借鉴,他以“通志”体裁形式于1887 年写成了五十万字的《日本国志》(图2-3),该书是由中国人编著的第一部综合论述日本的著作,它在全面介绍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的同时,重点探讨了日本明治维新后所实行的各种制度,其中反映了黄遵宪主张学习西方、效法日本、改革社会、变法自强的基本思想。除《日本国志》外,黄遵宪还于东渡后的早期,“网罗旧闻,参考新政,辄取其杂事,衍为小注,串之以诗”,[4]写就了一部包括200 首诗的《日本杂事诗》的著作。这部以古代中国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和近代西方文化传入日本为主要内容的诗集,涉及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部日本明治维新史。黄遵宪的这两部著作,不仅为当时国人了解和研究日本提供了丰富、具体和可靠的材料,而且,由于黄遵宪本人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前后近代化发展的细微、系统的观察,做出了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从中引出了诸多可供中国借鉴的结论,因此,这些著作在引导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2-3 黄遵宪《日本国志》
黄遵宪出使东西洋,担任外交官期间的经历,使其深刻地认识到欧美一些国家科技的繁荣与发达和倡导工艺密不可分。他说:“西方列强及日本“举一切光学、气学、化学、力学,咸以资工艺之用。富国也以此,强兵也以此。”[5]而工艺所以有助于富国强兵,乃是通过培植工艺人才而实现的。而培植工艺人才则由相关的学校培养而得,在《日本国志》卷三十二学术志之西学中,就介绍了日本当时实业教育学校的一些情况,如“工学校则以教技巧。多习西人以机器制作之法,凡金石草木之工,变更利器,亦多摸西制……其中学科分文理科目,理学又分为五科,一化学科,二数学、物理学及星学科,三生物学科,四工学科,五地质学及采矿学科。其第一年课程,各科所习无甚异同,后三年间则各随其体质专修一科”。
基于以上认识可知,黄遵宪在《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中,较为详尽地描述了日本在引进“西学”的基础上,对日本引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为蓝本的教育改革下的学校教育发展,特别是其对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制度的介绍,使之在反映日本教育变革轨迹上,在体现黄遵宪教育改革主张的同时,成为当时国人了解日本科技教育兴国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