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商部艺徒学堂窑业科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二月,御史王金镕呈《奏请添设艺徒及初等、中等各学堂》一折。奏折称:“商部奏设高等实业学堂,系为整顿工业起见。应照定章添设艺徒及初等、中等各学堂,招募贫民子弟之年力合格者,酌量录取,责令学习工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十七日,就御史王金镕《奏请添设艺徒及初等、中等各学堂》之事,由学务大臣孙家鼐领衔,会同商部、户部具《奏议复御史王金镕〈奏请添设艺徒及初等、中等各学堂〉》一折;奉旨:“著由崇文门溢征税项下拨给三成。钦此。”随后,《商部奏遵旨筹议添设艺徒及中等工业学堂并酌拟办法折》中指出:“艺徒学堂应作为初等工业学堂,附属高等实业学堂内办理,应在该学堂左近建筑工场,考取艺徒,聘订技师,分科教授,并于其中遴选聪颖艺徒二十名,资遣北洋等处工厂学习,俟学成调回,备充班长之选,于教授艺徒,尤有裨益。其中等工业学堂,拟先行访觅合式地基,筹建校舍;一面遵照《奏定中等实业学堂章程》,由各处高等小学堂咨取考验合格学生。俟考取足额,校舍修建完毕,即行开学。……查此项学堂,专系注重工业,以教育贫民子弟,造就良善工匠为宗旨。既蒙特颁格项,俾资次第扩充,自应妥筹兴办。现在修筑校舍,规划一切,将次就绪,……所订简章,学科程度,大致周妥,可即试办等因。当经臣等转饬该左臣遵照办理,饬求实效。”[55]从上述史料可知,该学堂的性质为官办,经费“著由崇文门溢征税项下拨给三成”;办学宗旨为“以改良本国原有工艺,仿效外洋制造,使贫家子弟人人习成一艺,以减少游惰,挽回利权”。
光绪三十二(1906)年七月二十七日,农工商部奏准筹办艺徒学堂,并酌拟学堂的简明章程,而在其章程折中则进一步明确了该学堂的办学层次、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内容。在办学层次方面,该学堂设速成科和完全科;在学制方面,该学堂实行弹性学制,即0.5~4 年不等,“速成科之教法,注重实习,毕业期限由半年至二年不等,须以艺徒之造诣及功课之难易临时酌定;完全科之教法,学理与实习并重,毕业期限由三年至四年不等”;在课程设置方面,该学堂教授课目分为通修和专修两科,“通修课目,完全科艺徒皆须习之,速成科艺徒只择习五六门。专修课目,每班只习一门,”通修课目凡十:“修身、算法、博物、理化、历史、图画、体操、国文、唱歌、习字”。图画课目“授以铅笔、毛笔、水彩、几何等画法,以改良各种工艺之基”,唱歌课目则“授以各小学堂教科用之唱歌,使艺徒工作时可以乐而忘劳”。专修课目凡六:金工科、木工科、漆工科、染织科、窑业科、文具科,其中窑业科“授以烧瓷、画瓷之法”。“学堂每一学年分为二学期,第一学期由正月开学日起至六月暑假时止,第二学期由暑假后开学时起至年终放假时止”。[56]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学堂的“通修课目”和“专修课目”的课程设置关系,“通修”是力图提高艺徒的文化水平,以为“专修”之基础。而“专修课目每班只习一门”,则意味着艺徒的专业学习方向。而该学堂的陶瓷科则属于专修科目,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专业课”。
在教职员设置上,“设监督一人,综理堂中教务、庶务各事宜。教务长一人,专理讲堂、工厂各教授事宜。庶务长一人,专理堂中一切庶务事宜。教务长下置中东教员共十五人,通译四人,工匠九人,庶务长下置司事五人,此外置供事、丁役各若干人”。其中教窑业者四人,福地秀雄为窑业科主任。
表3-4 艺徒学堂窑业科专业教师一览表[57]
在生源方面,“臣等爰于原设高等实业学堂左近添购民房,建筑工场、讲堂、斋舍,一面派员前往日本聘订技师,并购置应用仪器物料等件。嗣所建学舍渐次落成,日本技师及应用各件亦均先后到京,臣等即分别咨行学部、八旗都统、管理内外火器营王大臣、顺天府府尹,各于所管蒙小学堂及各旗幼丁内挑选年龄程度合格者,咨送候试,并出示广为招考。各学生闻风兴起,计应考人数多至五千六百余名。臣等偕同左圣臣杨士琦、左参议臣普龄等于上月二十二日起,分日前往实业学堂,当面考试,至本月初二日一律考毕,择其年幼聪颖者,录取正额学生三百十名、副额学生五百九十名,即定于本月二十九日开学。臣等仍当不时到学,督饰教务、庶务各员,按照章程分科教授,认真经理,总期艺术日精,成就日广,以仰副我皇太后皇上兴学劝工广育群材之至意”[58]“分为六班,以四班为速成科,以二班为完全科”。从此奏折中可知,艺徒学堂首次录取正额学生310 人,比《艺徒学堂简明章程》中商部暂拟招收学徒200 人的计划多招收110 人。若合计所录副额学生590 人,则有600 人,是原计划名额的三倍。报考学生则多达5600 余人,正额学生的录取比例,将近18∶1,由此可知当时报考艺徒学堂之盛况。
在今后学生出路方面,该学堂“待二三年后小学堂毕业生渐多,凡得有小学毕业凭照愿习工艺者,本学堂可开新班招录,彼时统以三年为毕业年限,而学课益求完备”。但该学堂对学生学习内容有强行要求,即“艺徒应习何科,须由本学堂因材酌定,不得擅自改习”;在学堂的实习实践方面,该学堂“附设于高等实业学堂之旁,凡该学堂所有一切机器及教育用品,本学堂皆可借用,亦可代该学堂制造物品”;在学生的膳食住宿方面,该学堂“艺徒之饮撰、宿舍、操衣、工衣、医药及一切应用物件,皆由本学堂制备”。同时,该学堂“逐日将艺徒之成绩品登薄,俟售出后,仅收料价,所得余利,专备教员、工匠、艺徒等奖励之用”。
艺徒学堂开办两年后,农工商部鉴于报考学生众多和学堂课程的程度增高,会同学部,于宣统元年(1909 年)六月二十一日,奏准将艺徒学堂改为中、初两等工业学堂。1912 年上半年,该校窑业科办理第一届完全科之毕业生,共计14 人。
表3-5 窑业科1912 年前学期毕业生一览表[59]
续表3-5
注:表内部分文字因资料模糊而有所缺失。
1912 年7 月,“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将前清“两等工业学堂”改组并更名为“两等工业学校”,附属于“北京高等工业学校”,校长由洪镕兼任。1914 年,“两等工业学校”停办。该学堂办学时间虽短暂,但其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及弹性学制为日后的实业教育,尤其是陶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