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对西方基础科技知识的引入
近代中国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的引入与西方传教士的东渡是分不开的。传教士是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和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步伐而来的,起初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由西方国家派到中国传扬“福音”的,其实质是文化的侵蚀与侵略,同时,他们也很自然地成为西方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到来加剧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冲击了落后的封建教育制度,在客观上,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推进作用。可以说,自19 世纪中叶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后,西学加速了东渐的过程。
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布道,然而,当他们踏上古老的中国这一神秘的土地后,鉴于中国人对他们本身及其所从事的传教活动的抵触,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教育落后状况的认识,促使他们将兴办教会学堂、培养传教人才作为其传教布道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在设堂办学的同时,他们通过著述办刊,将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制度介绍到中国来。外国传教士之所以热衷于面向中国人办报办刊,是因为他们认为实行文化侵略,办医院、办学校、办教堂收效太慢,而“一个更迅速的办法,这就是出版书报的办法”,因为“别的办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1]
图2-1 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刊物,《万国公报》前身1868 年9 月5 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字布道”工作,无疑“同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有密切的关系,是他们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2]但是这些报刊同时也大量介绍了西方科学、文学、数学、天文、史地、气象学、动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当时中国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习。比如《教会新报》(图2-1)就被时人称为“西学新知之总荟”,它热衷于“西学”,每期扉页上附印一行字:“本刊是为了推广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在1873 年至1874 年,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先后在该刊上发表了三篇介绍西方国家教育制度的文章:《西国书院》《西国学校论略》和《德国学校论略》。其中《西国学校论略》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多种实业学校,如技艺院、格物院、农政院、实学院,等等。《德国学校论略》则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德国的技艺院、格物院、通商院、农政院等实业学校的基本情况。1874 年9 月,《教会新报》出满了300期,从301 期开始,更名为《万国公报》,在《万国公报》上,除了1881 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发表的《学校振兴论》中介绍的美国实业学校的办学情况外,花之安的《自西徂东》对西方国家实业教育的介绍可谓典型,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花之安在其中的“辨明技艺工作”中,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实业学校——“技艺院”。其曰:“盖泰西之所谓技艺者,固无异上古之六艺,非学问之深不能致其精,且有技艺院以教习之,非同中国之学于贾肆而已也。惟是院内所教者甚繁,不独讲解技艺之理,更备各种器具,使生徒有所观摩,如火车、轮船、电线、千里镜……磁漆、石器、玻璃……制陶、酿酒、榨油等,俱可行之外国,其机器无不毕具,为生人之利用。……虽然,器具之学固多,尤必执一艺之专精,以为异日谋生之计,非泛泛而学之也。谚云‘百艺无如一艺精’,其是之谓欤。”[3]
传教士对西方国家实业教育的介绍,在当时国人对西方教育的发展还处于懵懂之时,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脱离了“中世纪”,世界观得到了一定的转变,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明确地认识到,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以外的世界极其广阔,这对于当时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封闭式的、缺乏进取的传统文化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放眼世界。同时,在学术界,学界人士开始从崇尚空谈转向注重实用。知识分子开始解放思想,批判空谈的理学,注重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加深了开明进步人士对传统文化缺陷的认识和批判,认识到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弊端,重视经验的描述,轻视理论的构建,使中国人开始关注和吸收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给予当时倡导学习西方的一批知识分子以深刻影响,早期的一些驻外公使就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