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国窑业工程学会(1949 年至1951 年)

(二)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国窑业工程学会(1949 年至1951 年)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日趋安定,百业待兴,学会也活动起来了。中国陶学会第二届理监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于1949 年6 月25 日召开。根据局势的改变,讨论了如何开展工作的一些问题。上海分会也积极召开全体大会,讨论会务,改选了理监事,推选出了第二届理监事会。1950 年12 月,上海分会召开的全体大会推选第三届理监事会,总会理事长任国常当选为上海分会第二届理事长。

为了便于业界人士及时了解业界发展动态等相关内容,1949 年9 月18 日,陶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上决定创办《陶工通讯》,会上决定这个刊物由总会和上海分会联合举办,刊物的目的在于对分散在各地的会员进行联系并提高大家对陶学的认识水平。刊物的内容有:会员动态、企事业消息、调查报告、会务情况、个人倡议、陶学知识介绍、学术探讨等。《陶工通讯》为月刊,一般情况下每期16 开4 页,有时增页,自1949 年10 月15 日创刊至1950 年12 月15 日共出14期。该期刊虽然页码不多但内容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就以会员动态而论,战乱之后,彼此的情况得到了沟通,使人倍感亲切,特别是地处海外的会员,得到了上述刊物如得“家音”,争先恐后,先睹为快。在当时,这个刊物在沟通情况、交流思想、促进会务方面确实起到不小的作用。

随着新中国国家基础建设的需要和业界人士对本学科的认识,陶学会的会名成为会员们议论的热题,《陶工通讯》上陆续发表了几篇有代表性的个人意见,有的认为“窑业”合适,有的认为“陶瓷”合适,有的则认为还是“陶学”合适。最后北京、天津、山东三个地区的会员联合建议改为“中国窑业工程学会”。会名问题经总会和上海分会联席会议研究后采取发函给全体会员,由大家表态解决,回信超过三分之二赞成建议改为“中国窑业工程学会”,再经第二届理监事会第四次会议于1950 年12 月1 日通过,决定从1951 年元旦起将“中国陶学会”正式改名为“中国窑业工程学会”,《陶工通讯》也同时改为《窑工通讯》,因“窑业”二字过去早已使用,社会上已经习惯,而且学会所包括的陶瓷、玻璃、水泥这几个专业都可以“窑”作为生产工具,在生产方法上有其共性,窑业本是一门应用科学,加“工程”二字更表示面向生产、面向群众。该时期各个地区成立学会的热情更高,1950 年11 月,江西分会成立;1951 年2 月,四川分会成立;1951 年3 月,北京分会筹备会成立;1951 年8 月,山东分会成立。其他如唐山、南京均计划在1951 年内筹建分会,但尚未来得及成立,总会就奉命停止活动了。据统计,到1950 年年底为止,全国会员已发展到400 人左右。

1956 年2 月28 日,原重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的苏联专家雅涅谢夫斯基在上海参观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即现在的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时提出,中国从事矽酸盐工作的单位和工作者很多,但较分散,缺乏一个学术性的核心组织来推动这一工作迅速向前发展,因此建议成立矽酸盐专门学会,把矽酸盐工作者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更大作用。根据这个建议,冶陶所立即于3月2日以[1956]冶陶字5134号文转告全国科联,请他们考虑。经科联负责同志研究,认为可先成立地方性学会,待条件成熟再进一步成立全国性学会,并建议先在上海成立学会。经酝酿后,在上海科联协助下,上海窑业工程学会先后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了这项建议,初步同意在原有的上海窑业工程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矽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并于8 月26 日再次召开扩大会议,授权学会负责人赖其芳同志等与有关单位联系。扩大会议上,还补充通过张泽垚教授起草的将我国历来关于“硅”“矽”混用而正名为国际上通用的谐音“矽”字的提案。1956 年12 月,赖其芳同志去北京参加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又一次和周仁、时钧、王涛、游恩溥、李国祯、乔守经等科学家联合倡议恢复停顿达五年之久的学会组织。这项建议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并被有关领导部门所采纳,经过协商,决定先成立中国矽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由当时新成立的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陈云涛同志具体负责筹备工作。筹委会于1956 年12 月2 日在北京成立,赖其芳同志被选为筹委会的主任委员。1957 年6 月,学会的第一个学术刊物《矽酸盐》(半年刊)在上海出版,半年之后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后经过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讨论决定,《矽酸盐》改名为《硅酸盐》,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59 年11 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学会定名为中国硅酸盐学会,选举55 名理事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陈云涛同志当选为理事长,赖其芳同志等当选为副理事长。会议分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硅酸盐构件及混凝土6 个专业组举办了硅酸盐研究工作报告会,共收到120 多个单位提交的172 篇论文。此时中国硅酸盐学会各地方筹委会也先后成立,1956 年12 月,中国矽酸盐学会广东分会筹委会在广州成立。1957 年2 月至1958 年1 月的一年时间之内,景德镇、长沙、北京、天津、南京、沈阳、长春等七个地方学会筹委会成立。

1964 年7 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75 名理事组成第二届理事会。这次会议决定将专业委员会由原来的6 个增加到11 个,即水泥、水泥制品、玻璃、玻璃纤维、搪瓷、玻璃钢、陶瓷、耐火材料、硅酸盐基础理论、非金属矿物原料、地方建筑材料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和晶体材料、光学玻璃两个专业组,会上提交论文119 篇。正待学会逐渐繁荣向上之际,“文革”爆发,学会被迫停止活动。

在这一时期学会对陶瓷业的发展方向是具有影响意义的。首先是在陶瓷业远景规划方面,如1957 年2 月,学会组织了在京科技人员座谈“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修正草案)”,会上提出了四个建议:(1)勘探矽酸盐原料;(2)在高等院校设矽酸盐专业;(3)扩大矽酸盐产品品种;(4)设立专门研究矽酸盐窑炉的机构,梳理硅酸盐发展进程。这四点建议涉及了陶瓷生产原料、陶瓷生产种类、陶瓷生产设备以及陶瓷生产人才,提出了陶瓷行业发展的短板,对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行业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1962 年9 月,陶瓷专业委员会在景德镇召开第1 次陶瓷学术会议,到会代表63 人,宣读论文12 篇,重点议题是旧窑改造。1964 年5 月,在西安召开了第2 次陶瓷学术会议,到会代表70 人。主要讨论了陶瓷窑炉,特别是隧道窑的结构、操作方法、发展方向等问题。这种集中性的研讨会有效地加快了陶瓷科技前进的脚步。

其次是对恢复传统陶瓷的生产和陶瓷专业教材方面,学会为陶瓷教育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和人才资源,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国瓷的创烧和龙泉青瓷的复烧等,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撰写了专著《景德镇瓷器的研究》,该书中记录了陶瓷专家们系统性地研究了景德镇原料、配方、成形和烧成等各段工艺技术,形成了传承景德镇传统瓷器生产技术的宝贵资料。书中还对“黏土矿的拣选和青花色料的配制”进行研究,这是对瓷器色釉料研究的开端。在教材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大中专及普中教科书均采用苏联译本,当时宜兴陶校用的《陶瓷工艺学》是沿用苏联布德尼柯夫所编的《硅酸盐普通教程》,很不适合我国国情。学会会员任敷孟先生认为,陶瓷为我国的一大发明,工艺历史渊源流长,但迫于向苏学习的形势,只能在教科书外,另自编一些补充讲义。1962 年,国家对全国大中专自然学科的教材,要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进行全面编写,任敷孟先生担任主编统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国内自编的中专教材——《陶瓷工艺学》,为全国同类学校广为采用。1964 年,轻工业部教育司拟重写《陶瓷工艺学》中专教材,在任敷孟先生统筹下费时10 个月完稿,由湖南轻校印成讲义,分寄有关学校试教,征求意见,然后修改出版。但后来“文革”动乱,以致一直未能出版。陶瓷专业教科书的编写,为我国陶瓷中等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是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学会组织不仅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并且在国际上也参与了交流访问,与国际硅酸盐专业技术的融合形成了互通的渠道。1957 年10 月,我国派出以郭沫若同志为首的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访问。以徐卓然为组长的矽酸盐专业组参加了代表团,回国后做了访苏总结报告。1963 年6 月4~7 日,应匈牙利硅酸盐工业科学协会和中央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的邀请,学会派出以徐卓然为首的4 人代表团参加了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匈牙利第7 届硅酸盐工业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17 个国家的136 名代表,会上报告和讨论了14 篇论文,我国代表提交了2 篇论文,这是学会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由于学会的性质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1972 年年底,学会机构逐渐恢复工作,但学术活动很少,在此期间,学会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学术梳理、整理工作,如为编写《硅酸盐辞典》《中国陶瓷史》和恢复出版《硅酸盐学报》做了前期组织、筹备工作。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挂靠单位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的领导下,学会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已成为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一级学会,为业界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恢复和发展学会的组织建设。学会理事会于1978 年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并分别于1983 年、1988 年、1992 年、2000 年和2005 年进行了五次换届。20 世纪80 年代,学会又陆续组建了特种陶瓷、特种玻璃、电子玻璃、晶体生长与材料、工艺岩石学、硅酸盐工业环境保护、固态离子学、自动化等8 个专业委员会和学术、咨询工作委员会。同时,学会为了加强与地方学会的联系,并适时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1983 年,召开了第一届地方学会工作交流暨表彰大会,开始为每四年召开一次,近年来改为每年召开一次。2001 年,学会完成了“中国硅酸盐学会网站”建设和“中国硅酸盐学科及建材行业科技人才专家库”建设。2002 年,学会的18 个学术性分支机构统一更名为分会,在中国科协首次进行的先进学会评选中,中国硅酸盐学会被评为先进学会。2003年,学会被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性学会40 个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为学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至2005 年,学会已有18 个专业分会和3 个工作委员会,会员人数由1950 年的400 多人发展到3000 多人,拥有团体会员48 个,发展地方硅酸盐学会124 个。

第二,是活跃、繁荣了学会的相关学术活动。1978 年,学会在上海召开了学术年会,此后,学术活动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据统计,20 多年来,学会共组织全国性学术活动575次,参加人数达5300余人次,交流论文达26 000多篇。步入21世纪,学术活动更趋活跃,2003 年,学会成功举办了主题为“21 世纪硅酸盐材料”的“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 年学术年会”,在行业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树立了学会良好的形象。经过多年的培育,全国特种陶瓷学术年会、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年会、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及陶瓷分会学术年会等一批连届会议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钟爱。这一时期,学会的学术活动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科研实际,使学术交流同信息交流与发布、产品展示、技术交流与技术贸易、咨询等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紧密围绕我国硅酸盐工业生产与建设的需要,选择一些重大课题或攻关项目,有重点地组织一系列学术活动,学术成果丰富;学术交流与决策论证、战略研究、政策建议相结合,提高产学研效率;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组织专题学术活动,促进学科发展;更重要的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第三,是扩大了学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978 年以后,国际交流与合作得以全面开展,学会先后与美国陶瓷学会、日本窑业学会、澳大利亚陶瓷学会、俄罗斯陶瓷学会、匈牙利硅酸盐学会及韩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学会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了解和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及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很有收益。学会分别于1982 年、1990 年、1993 年和1998 年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玻璃协会、国际陶瓷联合会、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组织及国际晶体生长组织,并成为上述组织的执委会成员。2003 年,学会与日本窑业协会及韩国陶瓷学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亚洲-大洋洲陶瓷联合会。据初步统计,1978 年以来,学会共接待国外专家及团体来访40 余批280 多人次,组织出国考察、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共121 批850 多人次。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学会开始在国内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先后承办了“第二届世界非金属矿物会议”“第十七届国际玻璃大会”,1984 年、1995 年、2005 年国际玻璃协会年会,“第十二届国际混凝土碱集料反应会议”等国际组织主办的会议;1995 年至2005 年这10 年间,学会召开了13 个国际会议和双边学术会议,参会代表达2866 人,其中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727 人,交流论文2296 篇,在国际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继国内连届召开国际水泥与混凝土会议及国际耐火材料会议之后,学会又新创办了连届的高性能陶瓷国际会议。经过努力,学会已获得“第七届环太平洋陶瓷、玻璃技术大会”“第十六届国际固态离子学会议”和“第十六届国际晶体生长会议”的主办权。为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学会先后举办了玻璃、陶瓷、石材、耐火材料等领域国际工业技术展览会。在扩大学会影响的同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推动国内企业走向世界,学会还多次组织中国工业参展团赴德国、意大利和美国参加国际展览会。

第四,是推动了学术纸媒传播的健康发展。《硅酸盐学报》是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创刊时的季刊改为现在的大16 开月刊,稿件的发表周期明显缩短,《学报》多次获全国优秀期刊奖,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协的专项资助;《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逐年提高;现已被CA、EI、SA、俄罗斯文摘等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硅酸盐通报》在交流经验、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通报》的质量、水平和发行量有了明显提高;相关分会创办的《人工晶体学报》《现代技术陶瓷》《陶瓷学报》等刊物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此外,1984 年学会组织编写、出版了《硅酸盐辞典》,填补了我国硅酸盐辞书出版方面的空白,是本学科的一项重大基础建设;学会与原轻工部、中国科学院等方面的专家一起于1982 年出版了《中国陶瓷史》,得到中外读者的好评;学会先后编辑出版《中国硅酸盐学会手册》七卷,组织编写发行了“21 世纪学科发展丛书”之《无机非金属材料》卷等。

第五,是积极培养行业专业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是学会的重要工作之一。1994 年,学会设立了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已有62 人获奖,其中5 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大多数获奖者目前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学会自1992 年始,开展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已有308 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学会与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共同设立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在首次评选中,有37 个项目获奖。此外,学会还多次开展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候选人的工作,并有多人当选。到目前为止,学会会员已由当初的百余人,发展为包括个人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高级会员和外籍会员)和团体会员,分别为20 081 余人和49 人。学会也由当初的陶学会发展为至今包含陶瓷分会、水泥分会、特种陶瓷分会等21 个专业的中国硅酸盐学会,该学会的地方学会也由当初只有上海、江津两处,发展为现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方学会25 个。这些专业学会与地方学会共同支撑和发展该学会,并在总学会的带领下继续在我国硅酸盐领域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交流,开展民间国际科技合作;编辑、出版科技书刊;开展继续教育和科普工作;开展决策咨询、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发现、推荐和培养人才,开展表彰和奖励工作;举办国内外科技展览、展示活动等方面发挥着引领式的作用。

参考书目

[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简介》[J].建筑材料学报.2015.

[2]《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简介》[J].建筑材料学报.2015.

[3]景德镇市档案馆: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通知.《为我市成立陶瓷试验研究所由》.1954 年8 月21 日.档案号:102400-1954Y-009-0549293.

[4]景德镇市档案馆:景发(68)字第344 号.1968 年12 月20 日档案号:105000-1968C-106-07162CC.

[5]催宏达:《高效的设计要与思维“互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北京真空电子技术总公司)》[J].CAD/CAM 与制造业信息化.2015.

[6]《西安电瓷研究所国家绝缘子、避雷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J].中国机电日报.2002.

[7]山西省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十九卷·轻工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P226.

【注释】

[1]“121”发展定位即一个中心: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两个基地:大学生实训培训基地、学校科研成果孵化基地;一个窗口:学校对外交流的特色窗口。

[2]赖其芳(1899—1985),男,汉族,福建武平人,中国陶瓷、玻璃学家,中国陶瓷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3]周仁(1892—1973),南京江宁人,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是中国古陶瓷科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的先驱,也是该学会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

[4]任国常(1901—1991),江苏宜兴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科。他是电瓷专家,对我国的电瓷事业颇有建树,特别是对高压电瓷和避雷器的研制和生产,有过创始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