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
1937 年,苏北沦陷后,1937 年7 月抗日战争爆发,次年11 月,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解散(图6-16),部分师生随校长章继南先生辗转内迁至湖北汉口、沙市、四川重庆等地,途中曾与苏北联合中学合并,称“江苏省后方联合中学”,仍由章继南先生任校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春,该校迁到江津市双龙场中渡街办学,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与四川省立重庆高级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设高级部、初级部两部。[16]修业年限各为三年,以训练窑业知识技能,养成中级干部、生产人才,建立本省窑业之基础为宗旨。开设的课程详见表6-4。
图6-16
表6-4 江津省立窑业学校课程一览表[17]
高级部两年半,开设有水泥、耐火物、矿物学、分析化学、机械制图等课程。在教学方面学校提倡“手脑并用”,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实习实践方面则直接安排学生到附设的陶瓷车间进行实际操作(见图6-17)。1944 年,该校奉省教育厅令,开办专科部。学制为两年,专科部主要招收本校高级部毕业生入学学习,设有模型、辘轳、绘画、烧成等四个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到江津当地窑业公司进行实地操作。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包括陶瓷、玻璃、水泥、砖瓦、耐火物、珐琅矿物学、定性定量分析化学、机械制图化学原理、窑图、工艺设计及管理学等,此外学校附设有陶瓷、玻璃车间供学生实习,学生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实习课,结合所学课程进行实习,如陶瓷课的实习,从原料配制、成型、上釉、绘画、烧窑到成品都有专职师傅指导学生操作。高级部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还要到工厂参观实习半年,取得合格成绩后才能毕业。当时可供参观实习的工厂有利用窑业公司、重庆水泥厂、瑞华玻璃厂、重庆搪瓷厂、宜宾陶瓷厂等。其中利用窑业公司的负责人就是该校的校长章继南,可以说厂校一家。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在本年度争取到了教育部、外交部选送美国纽约陶业专校大学免费学习陶业的国家名额,原则上该校只有一名免费留学生,但该校最终却选送了三名,其中两名为该校自费生。他们分别是魏在乾(四川合川人)、黄开淮(湖南醴陵人)、唐治经(四川永川人)[18]。这在侧面反映了当时该校对待国际先进教育的态度,也是该校陶瓷教育迈向国际化的具体举措。
图6-17 学生实习实践方面文字资料
到抗战胜利时,江津窑业学校为最鼎盛时期,有教职工48 人,学生260 人。当时许多内迁学校和新建于江津的大中专学校纷纷迁走,窑专校因地方上需要,则留在江津继续坚持下来办学。当时的师生生活十分艰苦,不少贫困学生为筹措学杂费,不得不利用寒暑假去江津“利用窑业公司”等工厂打零工,即使这样,全校师生仍坚持勤奋学习,教学秩序保持正常。
从学校创办到1949 年这一时期,该校初、高级部各有11 个班顺利毕业,每年每个班毕业生为20~30 人;专科部毕业2 个班,共约40 人。据1946 年的资料记载,学校分春、秋两季招生,在校学生209 人,其中高职部63 人,初职部146 人。当时学校共有教师28 人,职员12 人,其中有副教授1 人、讲师2 人,教师中有留日的窑业专家和北大、清华、复旦、同济、中山等大学的毕业生。
1949 年年底川东解放后,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川东文教厅接管,改名为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陈洛、漆宗棠先后任校长,章继南任副校长,学校只设高职部。1949 年年底,江津市人民政府成立后,有的学生参加了征粮、剿匪和土改工作,有的投笔从戎,参加了抗美援朝。根据江津市人民政府的要求,窑业学校的师生在抗美援朝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师生在校内宣传和下乡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基于上述内容,得知该校诞生于烽火连天的岁月,创办条件艰苦,发展历程坎坷,在该校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问题仍需要说明,其一,章继南率领的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部分师生,为何辗转到重庆的江津市固定办学?其二,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的师生到了江津除了开展陶瓷教育外,还做了哪些发展瓷业的事情?其三,当时的教学效果怎样?其四,教师的待遇如何?下面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第一,是学校为何选址江津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1937 年1 月26 日,江苏省教育厅和建设厅分别召开该省非农业职业学校校长会议,论生产教育与建设行政分工合作的具体办法,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最后会议具体商定了对各工业类职业学校的改进计划,对于陶瓷科则是作为新兴产业,要求宜兴陶瓷科专注于手工制品,苏州工业学校陶瓷科专注于机械制造,两个学校应该积极合作,利用江苏省陶瓷原料丰富的优势,与产业界合组大规模的生产工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的发展;对于玻璃科虽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距离形成相当的生产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准备逐渐缩小规模。而当时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虽已初具规模,但由于社会实际需要较低,政府遂决定缩小其规模。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该校面临着被压缩的状态。不久抗战爆发,该校战略转移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二,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对四川省立重庆高级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办学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应遴选专攻陶业具有经验,并精明强干之人充任校长,倘若本省人才缺乏,不妨取才异地。”在上级的建议下,“四川省政府教育厅长郭有守先生在江苏省办理省立玻璃科职业学校,屡获口部及省府奖励,特委创办学校”。[19]至此,我们便知晓章继南先生是因为四川省政府的邀请才带领师生辗转来此处办学。
第二,是在来到江津办学后,倡导和组织创办了新式瓷业工厂。两校在江津合并成立后,为了便于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和积极参与改良发展当地瓷业,学校在校园旁创建了江津利用窑业公司,公司由章继南担任负责人,制造各种瓷器用品。日常用瓷:如盘、碟、碗、壶。工业用瓷:如耐火坩埚、蒸发皿、马虎儿;陈设瓷品:如人物、花瓶、衣钩、瓷板等均有出品问世。“所造上等白瓷,晶莹白润,足与西洋美术品相伯仲矣。其彩釉下黑化之茶壶,雅人深许,当局赞赏,非赣瓷所能及,更非大足古昔白瓷所能比,吾国出产纯白瓷品,实自此厂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孟冬始。其品质纯白,异于赣瓷之发青,湘瓷之发绿矣,所採制造方法。成形则辘轳,模型并用,彩绘则釉下、釉上、刷花、贴花、刻花、堆花、印花、画花均施,烧成则以七窗阶级窑煤柴同用,规模虽不大,出品种类之多,品质之优,则为川瓷各厂之冠,其出品多加重庆迁川工业品展览会及成都物产竞赛会,均获奖状。继南兼任窑校校长,研究釉下正黑色成功,教育部长陈曾给予奖金,该厂近更承造西式餐具,以应招待外宾之需,各项出品,销路颇佳”。[20]由此可知,该校来此地之后,不仅发展了当地的陶瓷教育,而且在新式瓷业的设计、生产上也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第三,该校教学效果明显,产品质量过硬。该校在窑业专家的带领下,并借助利用窑业公司之便利,该校试制白瓷,精细优美,“足与景德镇所产上等细瓷并驾齐驱,发明高温釉下正黑色,已得口部奖金,所制出品,参加成都物产竞赛已得特等奖状,所惜生产资金不足供运,未能大量生产耳”。[21]1944 年3 月2 日,冯玉祥将军到江津为抗战募集捐款,特地到了窑业学校,并用“丘八诗”给学校题了词:“江津县(现为江津市)北岸,窑业学校在。校长本姓章,办的事不坏,瓷器样样有,花样也可爱……”冯玉祥将军还留下了“收复失地”的题词(图6-18),师生们把冯将军的题词烧制在一个瓷盘上,该瓷盘现存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冯玉祥在《冯玉祥自传》第二卷《我的抗战生活》第十四章,献金琐记(二)中对江津窑业职业学校有过这样的描述:“江津对岸有一个瓷业学校,校长章继南,他是日本留学生,学校有一位画家(苏葆桢),画得很好,他烧的一种酒壶,叫鸡鸣壶,一倒酒吱吱地叫。我把史蒂芬逊(美国陆军部长)送我的有国父孙中山和林肯像的邮票给他看,他照着那个像放大烧了一个瓷心,还有两个瓷像,烧得很好。”从这段记述可以得知,当时该校的作品质量过硬,学生技术扎实,教师功底深厚。
第四,战时学校教师劳资失调。以省立重庆高级陶瓷科职业学校为例,1937 年度第一学期该校共有专任教员7 人,工资最高者180 元,最低者只有64 元,7 人平均是每月113 元;兼任教员工资最低者每月只有18 元。[22]教师们迫于生计,超常规的多带课,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所需,因此有的教师整天穿梭于各校之间,课程量达到极限,抗战初期重庆高级陶瓷科职业学校教员课时,最多者每周20 节课。[23]而到抗战中期的1942 年,较为值得关注的是,该校的教师课时量在战争如火如荼的时期不降反升。据档案资料记载,1942 年下学期,该校共有18 位教师,平均每周要授课555 节,每位教师平均授课近31 节,远远高于战前水平。就连校长的课时也达每周43节。[24]在社会外部环境严重恶化,教学工作量极大,教师薪资微薄的情况下,学校不仅维持了正常的办学,保证了学校正常课程的开设,而且学校的科研成果依旧不断推陈出新,产品质量得到了社会上及上层领导们的一致好评,这种情况的出现,值得当行业教育界深思。
图6-18 冯玉祥题词
图6-19 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历史沿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