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赴日学习近代陶瓷教育的留学生

(三)清末赴日学习近代陶瓷教育的留学生

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 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留日高潮。据统计,从1896 年至1901 年到日本留学的不到200 人,1901 年以后,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1903 年公布的《约束奖励游学毕业章程》明确了对留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科名奖励办法,留日学生逐年增多。1905 年宣布废科举兴新学之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日高潮。据文献记载,1901 年274 名,1902 年608 名,1903 年1300 名,1904 年2400 名,1905 年达8000 名,1906年达12 000 名以上。[66]在这些众多的留日学生当中,以研习法政者居多,而研习实业者寥寥。杨枢在1903 年的奏析中也讲:“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67]为扼制此种非正常现象,1908 年清政府下令:“凡官费出洋学生概学习农工格致各项专科,不得改习他科。”[68]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严格规定:“此后官费学生,概学习农、工、格致各项专科,自费出洋之学生非学农、工、格致三科者,不得改给宫费。”[69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留日学生学习政法类的狂热情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有一些热血青年选择了比较冷门而国内工业改革又迫切需要的窑业。

关于近代赴日研习陶瓷教育的留学生,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清末留学日本并取得相应文凭的仅两人而已。根据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于昭和51 年(1976)出版的《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同学会会员簿》中记载,该校窑业科最早有中国留学毕业生的时间为明治40 年(1908),留学生名字是张浩,其后一位是明治42 年(1910),留学生名字是叶麟趾。

张浩(1876—1954),字犀候,祖籍云南昆明,其祖在江西为官时,落籍新建。张浩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在清末时任过安徽巡抚,张在幼年就饱读经书,也曾初始及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第一批报送到日本深造的人,他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窑业,五年后返国。返国后,与康达合作,创办江西瓷业公司,在鄱阳高门的中国陶业学堂任教。后来,学校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张浩任校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陶瓷专业人才的学府,采用现代教材和方法,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延聘在日本、美国学习窑业回国的青年为教师。张浩还亲自设计建造一座倒焰式八门长方形煤窑,为景德镇千年以来用柴烧瓷改为用煤窑烧瓷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15 年,学校再度易名为江西第二甲种工业学校,为方便学生实习,在康达的支持下,在景德镇设分校,名乙种工业学校,又在原御窑厂西南侧建起了一座煤窑。由于烟道要经过警察局后面的一些地方,经交涉无果,不得不改变烟道设计,烧成的瓷器也未达到标准,限于经费而停烧。1929 年,景德镇设立江西陶务局,张浩任局长,他又在莲花塘北侧建起了第三座煤窑,有着不达目的誓不休的雄心壮志。当时,窑型问题、煤质问题,尤其是瓷坯的原料配方适应等问题未得到解决,以致试烧仍然不尽如人意。1930 年,张浩受命去日本考察窑业发展情况。在日本,订购了新式制瓷机械,并邀请了日本烧煤窑的技师来景德镇,之后。在陶务局原址开办陶业实验所,负责指导、研究陶瓷工业的发展。实验所也曾经办得很红火。陶业实验所与设在南昌的工业实验所合并后,张浩又到陶业学校任校长。

图2-23 张浩(1876—1954)

1934 年,江西省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江西陶业管理局,局址也迁到莲花塘畔,并在那里开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张浩受杜重远之聘,在该局任工务科科长兼养成所教师。杜重远走后,张接任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陶业管理局以及原实验所的设备,都迁往了萍乡上埠。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立后,应汪璠之聘,年逾七旬的张浩,还一度到该校任教,该校于1947 年年底升格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至此,我国南方的陶瓷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的行列。

张浩办学,办试验场,办实验所,改烧煤窑,采用脚踏辘轳陶车、手动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印花、刷花等新工艺,为后来的陶瓷生产由手工向机械、由柴窑向煤窑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培养了一批人才,并为之奋斗了一生,是我国近现代陶瓷教育的先驱。

叶麟趾(1888—1963),字锡暇,满族,北京人,公元1888 年10 月31 日生,曾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译学馆。1904 年,他赴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后改名东京工业大学)留学窑业,1910 年学成归国后从事于水泥、陶瓷工业。因鉴于我国当时陶瓷业受外资威胁而濒于绝境,曾与弟叶麟祥集合民族资本于1923 年创办北京瓷业公司,其担任工程师,并在公司内开课授徒,培养了一批新的技术人员。但是,由于“战乱频仍,复缺乏资力,终未能与洋瓷周旋到底”。1934 年,他著有《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为国内外古陶瓷研究学者们参考引用。尤以对长期悬而未决的“定窑”窑址的发现,其功绩为国内外学者、专家所称颂。

图2-24 叶麟趾(1888—1963)

20 世纪40 年代,叶先生潜心致力于窑业教育工作,执教于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在该院学刊《化学季刊》上发表《扩充窑业教育之意见》[70]一文,指出当时高等教育忽视窑业之种种弊端,如陶瓷专业教育不能独立成专业,缺乏课时和必要设备等状况。力陈陶瓷、洋灰、玻璃三项专门教育之重要性,同时,列举了当时我国陶瓷业日渐凋敝的根本原因。如陶瓷业的墨守旧法,粗制滥造,教育和实业两界均未充分注意,以及当局的置之不理,或理而不专等弊端。在叶先生的呼吁下,“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于1947 年开始增设陶瓷专科。从此,我国北方的陶瓷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的纪元。

参考书目

[1]江文汉:《广学会是怎样一个机构》[J].出版史料.1988(2).

[2]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P25.

[3](德)花之安:《自西徂东》[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P188.

[4]黄遵宪:《日本杂事诗》[M].吴振清等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上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P6.

[5]黄遵宪著.吴振清等编校:《日本国志》(下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986.

[6](美)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557.

[7]杜石然等著:《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P376-377.

[8]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P365.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G].第101 辑.《工业·陶瓷》.北京:中华书局.1995.P632.

[10]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P1147.

[11]丁致聘编:《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上海:上海国立编译馆.1935.P7.

[12](清)王先谦:《东华续录》[M].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1898.P18.

[13]卢红玲:《中国近代实业学堂的产生及实业教育的萌芽》[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6).

[14]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P188.

[15]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P109.

[16]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P97.

[17]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130.

[18]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108.

[19]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P128-131.

[20]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P228.

[21]丁致聘编:《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上海:上海国立编译馆.1935.P7.

[22]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P328-329.

[23]严复:《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P89.

[24]朱寿朋编:《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P5013.

[25]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P473.

[26]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p111.

[27]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p113.

[28]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P10-11.

[29]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P10.

[30]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2.P657.

[31]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P94.

[32]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P61-63.

[33]C.J.A.Jorg:Porcelain and the Dutch China Trade[J].M.Nijhoff(The Hague).1982.P335.

[34]陈立立:《景德镇千年瓷业兴衰与崛起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

[35]杨大金编:《现代中国实业志》(第一册)[M].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P420.

[36]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9.P281.

[37](美)马士著.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二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P520-523

[38]靳海彬.《中国近代海关瓷器进出口贸易研究(1868—1936)》[D].河北师范大学.2006.P12-14.

[39]熊廖,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P714.

[40]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之《陶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P209.

[41]余悦,吴丽跃:《江西民俗文化绪论》[N].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10.P136.

[42]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M].北平:艺林月刊.1934.

[43]杜重远:《整理景德镇陶瓷业计划》[C].1942(12).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P135.

[44]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P111.

[45]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五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P3560.

[46]吕顺长编著:《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P12.

[47]吕顺长编著:《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P15.

[48]吕顺长编著:《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P12.

[49]罗振玉:《各省十年间教育之计划》[J].载东方杂志.1906 年10 月.

[50]吕顺长著:《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P234.

[5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P74.

[5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P480.

[5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P91.

[54]章开沅:《张謇传》[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P170.

[55]章开沅:《张謇传》[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P170.

[56]冯云琴:《官商之间——从周学熙与袁世凯北洋政权的关系看启新内部的官商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P127-132.

[57]刘宏:《周学熙与清末直隶实业教育》[J].经济论坛.2004(3).P158.

[58]周小鹃编:《周学熙传记汇编》[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P111.

[59]唐少君:《周学熙与北洋工艺局》[J].安徽史学.1987(4).P41.

[60]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卷十六)[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P3.

[61]李楠夫:《周学熙实业教育活动述论》[J].历史教学.2000(8).P20.

[62]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卷十八)[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P2.

[63]峰峰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峰峰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P1041.

[64]周秋光:《熊希龄集》(第一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P402.

[65]周秋光:《熊希龄集》(第一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P151.

[66]王桂:《中日教育关系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P488.

[67](清)颜世清:《约章成案汇览》(卷3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72.

[68](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1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P876.

[69]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1959.P145.

[70]叶麟趾:《扩充窑业教育之意见》[J].化学季刊.19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