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高级窑业职业学校
1946 年7 月25 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中央社从牯岭发出的蒋介石接见陶校校长汪璠的消息:“主席对景德镇瓷业现况,备极关怀,谓国家欣逢胜利,应有名瓷分送盟邦,以志庆典。此次名瓷须仿乾隆时代作品之风格,瓷质力求细薄,色调务须高雅。蒋主席并面谕汪校长从速与赣省府洽办,积极进行。”[30]根据蒋介石提出的“国家欣逢胜利,应有名瓷分送盟邦。景德镇旧时御窑,可改为国营瓷窑,并培养陶瓷窑业新颖人才”的指示精神,“鉴于陶瓷为我国特产,而水泥与玻璃尤为现代化建设及电气化工之重要材料,为谋增培此项技术人员,兹已决定设置国立高级窑业职业学校一所”。[31]于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中央研究院”窑业专家郑仁筹设“国立高级窑业职业学校”,见图6-23。1946 年,择址于南京中华门外岔路口创办该校,设有陶瓷科、玻璃科、耐火材料科、水泥科、搪瓷科5 个专业,以教育国家中上级窑业技术人才、培养青年对于窑业工厂生产知识与管理能力为宗旨,[32]校长由郑仁担任。
图6-23 教育部筹设高级窑业学校文件
1947 年秋学校开始招生,由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和生源报到率等请,该校将搪瓷科与水泥并到陶瓷与玻璃两科之中,所以该校首届开设了陶瓷科、玻璃科和耐火材料科3 科。在师资方面,该校有教职工38 人,其中男性教师为16 人(其中有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郑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大的杨时雨、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的沈惠基、毕业于陆军测量学校的刘文虎、毕业于上海中国大学的戴垣等),职员为22 人,其中女性6 人。在学生方面,该校陶瓷科23 人,玻璃科23人,耐火材料科25 人,所有学生均为男生,年龄在15~24 岁。然而,到了本年度的第二学期,学生的人数为:陶瓷科20 人,玻璃科15 人,耐火材料科17 人。而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籍贯详见下表。
表6-5 国立高级窑业职业学校首届学生籍贯统计表
从上述情况来看,该校虽为我国当时窑业教育的高等学府,并占据首都的政治经济优势,但生源情况并不乐观,而且学生还有减少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违背了当时政府创办该校的初衷,于是在该校正式开办的第二年,即1948 年,该校校长更换为段蓉贞,同时,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扩招生源,努力发挥高级窑业学校的作用,如该校发函至各省教育厅,请各省份保送优秀学员前来就读,“前准国立高级窑业学校函,请保送初中毕业程度之男生两名来校就读,嗣后经教育厅按期选送王曙光、刘教旭二名来京,并记旅京同乡会代为接洽”。[33]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后,1948 年3 月,该校统计的学生数增至110 名,其中辽宁、北平、河北、河南、湖北、贵州等省份均有学生前来就读。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 年10 月9 日,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将接收的南京“国立高级窑业职业学校”(图6-24)迁至博山,建立了华东财办工矿部“博山窑业学校”,山东窑厂总工程师卢开津博士兼任校长。1950 年8 月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学制三年。同年,学校改名“华东工业部山东窑业学校”。1952 年9 月6 日,工业干部学校、窑业技术学校正式合并,改建“山东省博山工业技术学校”。“文革”期间停办。
图6-24 国立高级窑业学校专用信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