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新窑业公司及其厂办学校
1923 年4 月,在杜重远的积极筹备和林成秀(奉天清丈局总办)、李友兰(挑昌道尹)、张志良(张作霖督军署监印官)等支持下,并且得到奉天政界、商界的赞同,成立了肇新窑业公司,地址在省城北小二台子。该公司以振兴东省窑业为宗旨,总共筹集股金奉大洋十万元(图4-17),全部股金分作五千股(每股六十元),实收到奉大洋二十五万元左右,其中张作霖(五股)、郭松龄(十股)、杨宇霆(一股)、周镰(三股)、金哲忱(五十股)等官、商、军界人物均有股份参加。[38]开办之初,得到阐宇情、阎靳尘、张星垣(都是杜重远的同学)等协助,出资六千元充作开办费。
公司建立之初购地六十亩,建旧式马蹄窑两座,烧青砖。翌年秋添筑输窑十八室,烧红砖。日本式瓦窑五座仿制日本瓦、洋灰。砖瓦机器四架制灰砖、灰瓦。至十四年制出青红砖一千余万,日本瓦四十余万,洋灰砖瓦三十余万。十七年开办瓷窑共集资币四十八万元,购用地共六百亩,所制瓷器成品精良,较外货价廉两三倍,销路偏东北。有发动机一台,七十五马力。电机三台,粉碎机十二架,搅拌机一架,抽泥机两架,搅泥机两架,石碾粉碎机两架,手辘辘机十五架,抽水机一架,升降机一架,柴油机一架。设成品窑七座,素烧窑四座,烤湖花窑一座。其制瓷分六厂,机器厂一,设发动机二,制料厂设粉碎搅拌抽泥等机三,成坯厂由泥盘制出成品之厂四,绘釉厂用素烧成品,绘花挂釉之所五,窑厂将绘釉之品烧成瓷器六。检收厂将成器分别等第加包裹。此外,有原料仓库两处,成品仓库六处,其制砖部分随时行销,数量在八千万件以上。其制瓷部分十七年出五十余万件,十八年出三百余万件,十九年八月底已烧出五百三十三万余件,计至年终可出八百余万件(图4-18),价廉物美,颇为社会所欢迎。冲土窑土皆出自本境,是诚完全土货也,所用原料有硅石、石长石、石灰、石马前石。现三省境内设分销处五十余家,行销本地及内省均予免税,故销路极为畅旺。从前,外货在东省每年约销千万件,该厂由此再加扩充,大可不需外货。此诚工业界之一福也。厂内男工五百六十人,女工四十余人,工资每月不过五十元至二十元。至砖瓦厂工人夏季多至五百人,冬季不过十余人而已。正待公司蒸蒸日上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肇新窑业公司沦为日寇。
图4-17 1923 年肇新窑业公司股票
图4-18 肇新窑业公司生产的日用瓷碗
在肇新窑业公司创办的过程中,与国内早期其他新式瓷厂一样非常注重陶瓷生产和陶瓷技术人才的相互关系,即一方面设法使用新式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注重相应工人技术的培养。为此,公司附设陶业学校一所,该校表面上属小学校程度,但实际的教学内容却达到了中学水平。该校规定凡在职工人之子弟均免费入学,同时也招收本瓷厂的职工,首期便在厂内招工徒五十名,课堂上除教授制瓷技术外,还对学员教授普通科学,其学程几乎与中学相等。在课余生活方面,该校开设娱乐会,在公休之前夕举办各种游戏,以增进学员师生之间的情谊与感情。同时,还组织各种运动会以锻炼职工之体格[39]。在创办新式厂办学校方面,总经理杜重远等人为解决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曾经捐赠私款以助学校顺利办学。在用人方面,学校有自己的章程,管理人员必须经过考核录用,并从有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职员中选拔,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民族工业界内,该厂及其厂办学校是颇有特色的,这种模式虽说未能开创我国陶瓷教育模式的先河,但它确实发展了厂校共办的模式,为后来的厂校办学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书目
[1]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P9-10.
[2]琚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P721.
[3]琚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P1008.
[4]《熊希龄致向次班函》[G].未刊.藏上海图书馆.
[5]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P113-114.
[6]李明勋.尤世玮编:《张謇全集2》(函电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7]李明勋等:《张謇全集》(第2 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P489-490.
[8]李明勋等:《张謇全集》(第2 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P571.
[9]江西省档案馆:《江西九江陶瓷科通讯录》.档案号J044-1-00140-0098.
[10]徐镇寿:《景德镇陶瓷教育史略》[J].往事钩沉.2015.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P428.
[12]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416-417.
[13]陶校编委会:《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刊》[M].南昌印记.1930 年.p3.
[14]王照青:《回忆禹县县立陶瓷职业学校》[J].禹州文史资料(第八辑).1995.P135.
[15]谢一菡:《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4.
[16]林斌著:《钧瓷英魂—任坚传》[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11P15.
[17]山西省统计处编:《山西第五次教育统计》[M].太原:山西省统计处印行.1921.P244.
[18]山西省教育厅编:《山西教育公报》1932 年第20 期.1932 年印行.
[19]山西省统计处编:《山西第五次教育统计》[M].太原:山西省统计处印行.1921.P244.
[20]山西省统计处编:《山西第五次教育统计》[M].太原:山西省统计处印行.1921.P160.
[21]山西省教育厅编:《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视察报告》.载《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R].山西省教育厅.1933.P39.
[22]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篇·教育概况》[M].上海:开明书局1933.P167.
[23]山西省统计处编:《山西第五次教育统计》[M].太原:山西省统计处印行.1921.P131.
[24]山西省教育厅编:《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视察报告》.载《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R].山西省教育厅.1933.P41.
[25]余森文:《视察山西教育的观感》[N].载《中央日报》1932 年11 月28 日.第3 版.
[26]山西省教育厅编:《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视察报告》.载《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R].山西省教育厅.1933.
[27]中华民国教育部编:《民国二十三四年教育部视察各省市职业教育报告汇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P40.
[28]《筹设美术学校》[N].北京:顺天时报.1914.第3770 号8-8.
[29]《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招生》[N].北京日报.1918 年3 月6 日-26 日头版.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之《中央美术学院》[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P75
[31]李中华:《1917—1937 年北京国立专门美术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5.P46.
[32]《续办美术专门部之计划》[N].北平晨报.1927 年9 月19 日.
[33]雷圭元:《回溯三十年来中国之图案教育》.见《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第廿年校庆特刊》.1947.
[34]《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学则(选录)》.见《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940—194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P125.
[35]董湘波:《省立瓷业改良工场改进计划书》.龙泉市档案馆藏:10-2-90.
[36]董湘波:《省立瓷业改良工场改进计划书》.龙泉市档案馆藏:10-2-90.
[37]周介眉、季中:《浙江省改良瓷业兴衰史》.见《龙泉文史资料第一辑》.1996.1.
[38]辽宁省档案馆:《奉天省公署档》第3194 号.
[39]翟文选等修.王□坍等纂:《奉天通志》(卷114.实业二.工业,)[M].沈阳:沈阳古旧书店.1983.
【注释】
[1]邹如圭(1879—1962年),字洁珊,江西宜丰人,1907年保送日本留学,1913年学业完成归国来该校执教,1918—1924年和1931年两度担任该校校长,曾先后担任江西工业实验所技正,萍乡瓷厂电瓷部主任等职务,先后撰写《校史》《陶瓷产品年代发展简史》《周代陶业制度》《春秋时代窑业》《战国时代陶瓷技术》《中国工艺沿革》等。
[2]根据192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第十二条和十五条中的规定,各地方之甲、乙种实业学校,均须酌改为职业学校,这就为日后景德镇创办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埋下了伏笔。
[3]其中窑业科之科目为地质及矿物学大意、陶瓷品制造法、绘画法、燃料及筑炉法、化学分析、制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