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硅酸盐学会
陶瓷的发展历史渊源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制瓷工艺的传承方式也有所不同。传统的陶瓷教育长期以家庭式、师徒式为主要模式开展相关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该模式发展至明清时期遇到了瓶颈,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尤其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国人尤其是从事陶瓷行业的开明人士,开始意识到自身行业教育的局限性和外域该行业教育的先进性。“百日维新”后“废科举、办学堂、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在陶瓷方面,为了振兴中国陶瓷产业,引进国外先进制瓷技术,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成为当时业界人士一致的诉求。业界先觉们开始积极的在陶瓷产区筹备建立陶瓷学堂,培养本土的现代化陶瓷技术人才,至此,一种新式的陶瓷教育模式——学校式陶瓷教育登上了陶瓷教育历史舞台的中央,学校陶瓷教育以聘请专业教师集中、系统化教学的模式,成为陶瓷技术传承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力量。前面章节有详细叙述,此不赘言。近现代以陶瓷技术的传承发展方式除了学校式、科研院所式,家庭式和师徒式外,陶瓷学会的出现对制瓷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国古代的制瓷技术并不落后,有些还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农业社会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其中就包含了陶瓷业的发展。面对我国的这种实际情况,20 世纪30 年代,我国陶瓷界知名人士,如中央工业试验所的赖其芳、中央研究院的周仁等,抱着振兴中华、改变我国工业和科学技术落后状态的愿望,倡议成立民间团体、本学科的学术组织。他们经过与当时我国多位硅酸盐界科技工作者接触,得到他们的赞同,但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成立学会之事一直搁置,直到20 世纪40 年代,成立学会组织之事再一次被提起,大家积极赞成,热情支持。经过一些人的酝酿、协商,提出了会名的设想、会章的制定以及组织人选等,1945 年春正式在重庆成立并命名为中国陶学学会,简称中国陶学会,这是第一个集中我国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多方面硅酸盐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它为这些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切磋技术、交流思想、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平台,也成为行业科技发展的领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