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

第二节 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

1912 年,李烈钧担任江西省都督(省长),在其就任江都初期便认为“陶业于江西举足轻重”,便将学堂收归省办,同时,将中国陶业学堂更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并委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的张浩担任该校校长。“民国”成立伊始,各界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强烈,于是该校在更名后即刻实行“三三”学制,压缩了艺徒班的受业年限(图4-6),有利于快出基础的陶瓷技术人才。

图4-5 李烈钧(1882—1946)

图4-6 《江西民报》1912 年报道“饶州瓷业公司被封之详情”

1913 年,学生班次增加,学生递增,增聘相应的专业教师迫在眉睫,于是校长张浩便亲赴南昌邀请当年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之同系同学邹如圭[1]前来任教,担任窑业专门学科之课程。此时学校已初具规模,学生人数亦增,乃另建学生宿舍及扩充校舍,校务渐繁。由于二次革命失败,江西政局猝变,学校经费无着,同学、同事多半星散,张浩抱实业救国之精神,四处求助,学校才得以勉强维持。1914 年春,黄炎培以《申报》记者的名义来到鄱阳考察教育,在考察到该校时有如下记载和评论:当时陶业学校“学生分中等、初等、艺徒三种,观其章程,中等凖中学校程度,于普通学课外加入陶业之学理技术,以养成技师,三年毕业。初等及艺徒专重实习,略授切用之科学及陶业专门之理论,以养成技手,亦各三年毕业,现有中等第二年一班六名学生,中等第一年一班十五名学生,初等第二年一班十二名学生,艺徒第二年一班十五名学生,在校生一共四十八名。学生不多,其原因在社会不甚重视,又以方今学风骄贵奢惰,青年皆不胜工作之苦,以故入学后惮于工作而中途乞退者亦有之,闻今春在城招考学生,报名者仅二人。省公署不得已乃改令在本校招考至学校。所以离景德镇设饶州之故,固由煤产余干,磁土产星子、乐平,均去饶近。而其最大原因实由景德镇为瓷工势力范围,已则守成法不肯改,而復怵于一经改良,将立被淘汰而无所瞰饭,势且出于合羣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5]见图4-7。面对时局动荡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时人对于新式学校的惮虑,致使该校不仅教育经费朝不保夕,而且学生生源也出现极度的匮乏。此时的学校可谓困难重重,几欲中断,幸有该学堂的创始人康达、张浩等人报以振兴瓷业挽回利权之精神,多处极力争取办学经费,方使学校渡过难关。1914 年7 月20 日,张謇致电康达:“特璋仁兄大鉴:瓷业公司借款及陶业学校经费两事,比据犀候兄所云‘以竭蹶情形函商戚民政长,请予维持’,顷据复称,‘业于本年三月,先后拨银八千元,交该校具领,其三年度经费,仍拟补助万元,惟地方税目既已取消,万元之数,须俟部中核复’等情,案所称为难情形,自系实情,司财政者,于官有提倡保护各机关,时思裁减,民业民立似更无论,时势所迫,无如何也,兹将原函抄阅,并希知照犀候为荷,此请,大安。”[6]在张謇回复该封信笺后不久,于1914 年7 月27 日,张謇为此事致信时任江西省巡按使的戚扬:“升淮巡按大鉴:昨辱大函,陶业校费,承鼎力维持,欣佩无似。现已照转各该公司学校矣。务本之治,首在教育。省制司改为科,在表面视之,似觉范围稍小。其实办学与他项行政不同。必能熟悉所在地方情形者,斟酌损益,证合教育原理,乃可措置裕如。”[7]第二年,即1915 年,张謇又为该学堂之事致函戚扬:“吾国政策,实业为重,江西实业,瓷为大宗。江西瓷业有限公司,开办有年,成绩已著。近接公司经理康特璋、张犀侯来函,据陈历史现状,人事屡变,颠越随之,负罪引咎,呼援至亟。所幸累年成绩,凭借孔固,现时办法,亦尚稳慎,惟是汲涤不宜绠短,善舞端资袖长,非得五六万元,不足以供营业。据称前承汪省长允许拨款一万五千两,固知财政艰难,不免心余力绌。……该公司饶州分厂内,设有陶业学校,经费向有各省拨给。光复后,他省皆未照拨,仅江西一省,维持至今,盛意至可敬佩。该校为改良瓷业之津梁,将来尚拟扩充,并希始终维持,免其作辍。此则实业、教育俱有关系,不能不有望于公者也。”[8]张謇在写给江西民政长戚扬的信中,语言恳切至极,他把瓷业学校对于改良发展中国国粹陶瓷的意义比之“津梁”,即渡口与桥梁,希望江西维持拨款,“免其作辍”,“将来尚拟扩充”。单从这一点来看,张謇先生践行其“父实业母教育”及“实业所到即教育所到”的理念精神是如此的博大与执着。

图4-7 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

图4-8 江西省立陶业学校通信录

基于上述缘由,1915 年,江西省巡按使(省长)戚扬视察饶州,赞赏陶校,再次确认为省立,将学校更名为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学校设陶业本科和预科,学制分别为三年和一年,即“三一”学制,预科招高小毕业生,一年后升本科。办理首届学生毕业,计6人,分别是程宗瑜(江西乐平人),吴兰瑞(江苏常熟人),吴礼镕(江西九江人),曹王藩(江西浮梁人),余玉田(江西南昌人),周文(江西鄱阳人),[9]见图4-8。在学校更名为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后,学校基础已稳固,且有继续发展可能,张浩校长又专程赴南昌、北京,接洽学校发展的事宜,拟申请改为“国立”,直属教育部,定名为“国立陶业学校”。当时在北京教育界、实业界及国会议员中均有张浩校长留日时的同学好友,彼等均极力支持,原则已获通过,只待公文发布,但忽因直皖战争爆发而延搁,未能实现更名“国立”的愿望,实为可惜。

图4-9 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今景德镇龙珠阁后侧)

1916 年,鉴于江西瓷业公司饶州分厂的倒闭,同时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已具规模、学生人数亦增。为了便于学生的实习、感观等情况,学校向官厅请得前清御窑厂(景德镇)内房屋一部,添设乙种分校,名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图4-9),以培养成瓷与画瓷之技术人才为目的。校址在毕家上弄原御窑厂西南部,校务主任(校长)由清末秀才、两江师范学堂美工科毕业生汤有光担任。分校属于初级(高校级)实业学校,招初小毕业生,学制三年,其招生范围广及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学生免费入学,并由学校供给膳宿;本地走读学生每月发三百元钱充伙食费[10]。设饰瓷班和成瓷班,建新式方形煤窑一座,为景德镇柴窑改革煤窑之始,在校学生曾一度多达百余人。课程设置按饰瓷和成瓷两种专业开设,文化基础课设置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理化、体操等。文化课的时间不超过教学总量的三分之一,学生每周一半的时间在课堂,一半的时间在工厂。专业课教师多为本部的优秀毕业生和景德镇的陶瓷名家担任。其中美术教师邹筱松(四川人),就是当时名誉瓷艺界名家。文化课则由地方学识渊博者担任,如国文由前清举人余兆麟教授。1924 年,[2]分校停止单独招生,只接待校本部的师生来景德镇实习。1919年,“教育部公布全国甲种实业学校一览表(1919 年)[11]”该统计表显示: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暨附设乙种工业讲习科。科别有窑业科和陶画科,甲种有职员4 人,乙种1 人,甲种教员10 人,乙种教员7 人,甲种有4 个班级,学生94 人,乙种有2 个班级,学生55 人,学校本年度共毕业学生19人。学生平均经费为102.1 元和40.2 元,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该校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相对较快,教育经费也较为充足。1921 年,根据章伯寅发表在《职业与教育》第三卷第八册中《参观皖赣等省职业与教育报告书》一文的记载的情况也呼应了上述数据的真实性,“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谓效果明显,该校此时“学生规模达到100 人,常年经费一万三千元。成绩室陈列瓷器有仿古式者,有西式者,有施彩者,有素烧者,各极其妙。校内大窑一座,每年烧三回,小窑一座,上半年两星期烧一回,下半年每星期烧一回。参观原料配合室,见瓷器、陶器、玻璃之外,又有洋灰、珐琅、砖瓦、景泰蓝之配合。分析室研究定性定量,黏土燃料,其分合之颜色,并廉价发售,以便窑业者施彩之用。附属乙种工校,取实地练习窑业之便利,设景德镇。实习时间占三分之二。不待毕业为人争聘以去者,时有所闻,是职业需要教育之好现象也。”[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规模较之前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办学经费相对充足,所制作之陶瓷成品质量优良,最重要的是课程的开设,较前些年有了较大的扩充和完备,就《壬子癸丑学制》中规定的窑业科之内容来讲[3],这时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将玻璃、洋灰、珐琅、砖瓦、景泰蓝等科目融为一体,开始逐渐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之后的创造性,这为后期窑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方向,为后期窑业向陶业向矽酸盐方向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924 年,为扩大范围起见,学校更名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实行“三三”学制,增设高级班和初级班。高级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初级班结业生,初级班招收高小毕业生。学校规模渐次广大,次年开始添设女子班(分班授课),首届招生8 人,先后有本校毕业生章继南、江笑波留学日本归来任教。“斯时本校出品,颇受社会欢迎,而外省工业试验所及改良制瓷工场,大抵都有本校甲乙种毕业学生在服务。”[13]见图4-10。1926 年,受大革命形势影响,革命军莅赣,校中同人多奔走革命,努力宣传等工作,学校遂被无形终止,旋由保管而改为委员制,确定校址于景德镇,张浩辞去校长职务,章继南、舒信伟相继为委员长,由于时局和学校负责人的波动,致使学校的发展再度遇到屏障。

图4-10 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