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

第八节 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

1949 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原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京华私立美术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合并为国立美术学院。1950 年4 月1日,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至此,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徐悲鸿先生任院长。徐悲鸿先生对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非常重视。当时全国高等教育院系正在调整,因此1950 年在建院的同时他听取工艺美术家们的建议,将陶瓷科与图案科合并为实用美术系(图8-30),并在其中设陶瓷科、染织科和印刷美术科。来自解放区的张仃先生为系主任,陶瓷科主任则由叶麟趾先生担任。当时的教师团队由张光宇、祝大年、郑可、梅健鹰、徐振鹏、夏同光、郑乃衡、刘凌仓、田世光、陈若菊等一批国内外艺术专家组成。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偏向美术学院的特质,更加注重学生艺术造诣的培养与提高。

图8-30 1950 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部分师生合影

表8-3 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课程表[16]

从上述的专业课程中可探知,其沿革虽受到日本和西方设计教育的影响,但对课程的性质考察来看,其实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诸如陶瓷科课程内容,一改早期陶瓷教育大多引用欧美教程关于陶瓷图案设计原则、图案描绘以及纹样形式表达的教学观点,而是创新使用了符合当时生产需要的陶瓷设计应用法则、图案构成形式,以及图案在生产实践中的色彩和描绘处理方法等,陶瓷图案设计的课程内容兼顾了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的教学需求。

工笔花鸟课由田世光先生任教;图案课由徐振鹏先生任教;临摹与欣赏课由张仃先生和张光宇先生任教;中国陶瓷史由外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任教;陶瓷工艺学由科主任祝大年先生任教;陶瓷装饰浮雕课由郑可先生(原科主任)任教;造型基础课由高庄先生任教;陶器装饰课由梅健鹰先生任教;陶瓷彩绘基础课由郑乃衡先生任教。

实习工厂的管理由郑乃衡先生负责,并聘任了有特长的教辅人员,其中舒玉贵师傅擅长陶瓷印刷制版;傅凌师傅擅长陶瓷半机械化生产工艺,空心器皿的注浆成型、刀板旋转成型等成型工艺;徐翰臣师傅擅长陶器拉坯、刻画花、化妆土的使用、低温陶器烧成;武文志与郭万隆师傅擅长利用琉璃瓦的原料进行陶器雕塑。

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学制为三年,课程设置偏重陶瓷艺术层面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教育投资相对缺少,教学设备简陋,但由于参与“建国瓷”“出国展览瓷”任务的设计生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下厂实习和实践,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的机会。这一时期学院为新中国陶瓷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其中不乏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1953 年,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更名为工艺美术系,工艺美术系下设陶瓷、染织、印刷和建筑四科。翌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暂停招生,改为工艺美术研究室,54 级4 名毕业生也因此留校进修一年,其任务是:“联系实际,改进工艺,培养师资,准备教材”,为筹建工艺美术学院做必要的准备。54 级毕业生张守智先生和金宝升先生留校,作为筹备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的师资储备;施于人先生则分配至景德镇筹备建立景德镇陶瓷学院;齐国瑞先生被分配到轻工业部。至此,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宣告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