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中的陶瓷教育

第三节 华南理工大学中的陶瓷教育

华南理工大学的陶瓷教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1952 年,华南工学院成立全国最早的硅酸盐专业(包括陶瓷、水泥、玻璃、珐琅、耐火材料、磨料五个方向),张光教授主要教授陶瓷和耐火材料两个方向的课程(图10-8)。因为当时没有教材,张光教授就将自己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学的陶瓷知识编写成讲义,给学生授课,他还将陶瓷专业的学生分为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两个班,以适应国家对毕业生工作分配的工作。张光教授和他的学生刘康时以及陈建邦一起合编了1961 年版的《陶瓷工艺学》教材,改善了当时高等院校硅酸盐专业无教材的现象,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的陶瓷教育。该校于1959 年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子陶瓷专业,1962 年开始全国第一批招收培养研究生,1963 年经高教部批准成立高分子、电子陶瓷、高温技术三个研究室。“文革”前硅酸盐是全国重点学科。

图10-8 张光教授与学生

1978 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同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点。1985 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获批准为博士点,1995 年,华南理工大学整合上述专业优势资源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图10-9),下设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等5 个系,6 个研究所。高技术陶瓷及应用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

图10-9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

该校在经过“211 工程”和“985 工程”的建设后,学院的办学条件、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现今该校的陶瓷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调整,主要致力于高技术陶瓷及应用领域的发展及研究,而且与其他材料交融性较强,已经远远超出了早期的硅酸盐的范畴。据该校2015 年无机非金属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所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理工科基础理论和宽厚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既能从事各类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又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设有材料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材料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该专业重点开展材料物理与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环境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可循环再生环保材料、材料设计与计算机模拟以及材料的制备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由此不难看出,该校在专业设置上有意地拓宽了无机非金属专业的口径,并通过增加选修课和实践机会,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新材料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能力,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并为学生奠定了比较坚实宽广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

本科主干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现代测试方法、无机材料热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陶瓷工艺原理、水泥与混凝土工艺原理、玻璃材料科学与技术等。

研究生主要课程: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胶体与界面化学、电子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材料电子显微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科技英文写作、无机材料表面与界面、新型光通信器件及应用、水泥基材料的高性能化与功能化、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数理统计、混凝土试验研究方法、无机材料热工过程及研究方法、复合材料等。

图10-10 华南理工大学

该校在当初的硅酸盐专业发展成为当今的无机非金属专业,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着巨大的发展,不仅发展和填补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术研究范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择业,该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从事传统陶瓷的研究,而且还可以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环境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可循环再生环保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工作,以及到各级管理、商贸、商品检验、质量检测与监督、海关等单位工作。

根据上述内容来看,该校的陶瓷教育已由当初的陶瓷、耐火材料、磨料等具体基础方向,转向了口径更加广泛的、专业方向更加前沿的、具有高技术、复合性强的无机材料领域发展。陶瓷专业课的份额被压缩,但由于其在无机材料中的特殊性,使得该部分的内容得以保留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