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艺局陶瓷科
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商品侵略和资本输出的不断扩大,民族矛盾迅速上升,清朝统治也因国内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队伍的日益扩大以及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渐次高涨而危机四伏。在此局面下,“实业救国”和立宪改革的呼声更趋强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社会空前动荡,诸多问题暴露,矛盾激化。迫于压力,清政府从1901 年起推行了长达10 年的“新政”改革,其中“振兴实业”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设立工艺局所挽回利权解决生计问题,是振兴实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工艺局,是由晚清政府广东劝业道于宣统二年(1910 年)七月创办的,设址在广州增埗制造旧厂。该工艺局“当时设立织染、化学、美术、陶器四科,招收艺徒准定五百名。所出成品,尚受社会欢迎。”[60]教习艺徒的工师聘自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生。学校每月教育费2000 元,全年各种费用达5 万元之多。清末宣统三年(1911 年),两广总督张鸣岐曾向清政府奏筹办农林工艺,略称:“粤省……自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1908—1909)年底止……工艺一项。除工艺局由道筹设外,据各属报设者,工艺局厂公司二十六处,工艺传习所四处。工业会社三处,学堂五处……臣到任后,察看情形,财政则异常困难,人民则相习游惰,自非先议禁赌,无以入手。而欲实行禁赌,又非广兴实业。无以为善后之计。前已饬行工艺局内筹设家族工艺传习所,并通饬各属择地筹款延聘技师,赶设家族工艺厂,用资教养免流匪僻。”而此前,宣统二年十月(1910 年11 月),广州将军兼署两广总督增祺等曾奏称:“所陈三事……一为振兴工艺局厂,现就增步制造旧厂改建工艺局,并办家族工艺厂,附设该局之内。”1911 年10 月后停办;“中华民国”于1912 年1 月成立后,该局复办,但因当时政局动荡,经济不振,民国初期的广东工艺局因而艰难撑持。原设的四科改订科目为织工、染色、藤器、木工等科,另加国文、算术等。至此该局由于经费问题,暂停办理窑业科。然而,陶瓷教育改良陶瓷产业的理念却在当地扎下了根基,并对我国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此时的工艺局与直隶工艺局的创办宗旨已出现更多革新之处,虽说二者都具有官办性质,但后者具有更多的“养兼教”的职业教育萌芽。正是这种手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早期的陶瓷工艺人才,这不仅为晚清陶瓷产业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而且为民国时期中国陶瓷工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该陶瓷工艺最终华丽转身,为当今华南理工大学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参考书目
[1]汪向荣著:《日本教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P87.
[2]醴陵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醴陵市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出版.1995.
[3]《备款咨送磁业学生.湖南》[N].上海:申报.1908-4-28(12).
[4]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P90.
[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P8708.
[6]茂名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茂名市历史大事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P51
[7]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茂名市志上》(第八编.第三十六章.陶瓷工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琚鑫圭、童福男、张守智编:《实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82-83.
[9]甘孜藏族自治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10]四川民族研究所编辑组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9.P558.
[11]四川民族研究所编辑组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9.P584-585.
[12]甘孜藏族自治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13]刘赞廷:《巴安县图志》[M].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复制.1962.P72.
[14]四川民族研究所编辑组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9.P663-664.
[15]张敬熙:《三十年来之西康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16]清实录馆编:《清德宗实录》卷573.光绪三十三年五月甲辰(1907)[M].北京.华文书局.1987.
[17]四川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9.P100.
[18]四川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9.P146.
[19]四川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9.P710.
[20]四川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9.P759.
[21]杨仲华:《西康纪要》[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P376.
[22]黄举安:《西康教育之过去与将来》[J].《开发西北》第2 卷.第2 期.1934.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1 辑[M].《工业·陶瓷》.中华书局.P632.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1 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P561-563.
[25]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38).《实业六·工务》[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P11306.
[2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宫档案》农工商部工务司204 档.
[27]曹从坡,杨桐主编:《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P870.
[28]邹如圭:《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刊》(第一期)[M].南昌:南昌印记.1930.P3.
[29]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P114.
[30]陈海澄.《景德镇瓷录》[M].景德镇:中国陶瓷杂志社.2004.
[31]《颠倒是非》[N].《申报》第一版.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
[32]鄱阳县档案馆:《鄱阳县教育志》(手抄本)[M].1934.
[33]李松杰《近代博览会与中国瓷业现代化》[J].求索.2016.5.
[34]载于《教育杂志》[M].1911 第3 卷第1 期.P10.
[35]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P92.
[36]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P93.
[37]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P94.
[38]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P90-95.
[39]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P248.
[40]周小娟:《周学熙传记汇编》[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P111.
[41]周学熙:《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2005.P25.
[42]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志表类卷上)[M].天津:北洋官报局刊印.1907.P3.
[43]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志表类卷上)[M].天津:北洋官报局刊印.1907.P27.
[44]甘厚慈:《北洋公牍类纂.正续编》(卷十八)[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P1305.
[45]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志表类卷上)[M].天津:北洋官报局刊印.1907.P6.
[46]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志表类卷上)[M].天津:北洋官报局刊印.1907.P15.
[47]虞和平:《周学熙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200.
[48]甘厚慈:《北洋公牍类纂.正续编》(卷十六)[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P1238.
[49]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章牍类卷上)[M].天津:北洋官报局刊印.1907.P15.
[50]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章牍类卷上)[M].天津:北洋官报局刊印.1907.P17.
[51]虞和平:《周学熙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178.
[52]峰峰矿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峰峰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P104.
[53]甘厚慈:《北洋公牍类纂.正续编》(卷十八)[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P1330.
[5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P22.
[55]《商部奏遵旨筹议添设艺徒及中等工业学堂并酌拟办法摺》[J].东方杂志.1905 年第2 卷第11 期.P82-84.
[56]《商部奏筹办艺徒学堂酌拟简明章程折》[J].《东方杂志》第十一期.1906 年12 月10 日.
[57]汪向荣著:《日本教习》[M].北京:三联书店.1988 年第1 版.P71-72.
[58]琚鑫圭、童富勇、张守智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帅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131.
[59]陈泽希.《从“艺徒学堂”到“工业学堂”(1905—1914)》[J].北京教育史志丛刊.2013.
[60]陈国坚:《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历史沿革》[J].羊城古今.2005.
【注释】
[1]一说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载于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茂名市志》第二十一编·教育·第一百一十一章·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第一节·学校。
[2]《江西农工商矿纪略》记载:“不久孙廷林回鄂委办要差,改派候补道蒋辉接任集股筹办。并据孙道禀明,原奏拨款十万,仅由藩司经发皖省瓷土公司订购祁门瓷土付价一万两,其所招商股亦仅筹集三万两,一面知照股东,一面将所建房屋窑厂变价退股。”
[3]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九日,瑞观察以江西瓷业有限公司集股,属为赞成,许之。(曹从坡,杨桐主编:《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P578.)
[4]康达(1877—1946),字特璋,安徽祁门人,贡生出身,1904年,康特璋在许世英等好友相助下赴日本留学,景德镇商务总会首任会长,曾任职内阁中书,与张骞、瑞征等人交往密切。
[5]张浩(1867—1954年),字犀侯,江西新建人,祖籍云南,其父为清末安徽省巡抚,江西省留日第一人,190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毕业后即归国参与筹建江西瓷业公司和和中国陶业学堂,任江西瓷业公司副总经理兼鄱阳分厂厂长,1912 年—1915 年;1925 年—1926 年;1932 年—1935 年三度担任该校校长,此外先后担任过江西工业试验所技正,江西陶业管理局主管技术的副局长、局长等职务。
[6]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以下简称《纪事》)中也有记载“:中国物产丰矣,商业之待振兴者多矣。苟能及早设立公司,力为研究,则其成绩必已斐然可观。试以今之江西瓷业公司征之,可以憬然悟矣。公司成立于前清末年,为张君季直、袁君秋舫、瑞君华儒等所发起。原拟资本四十万元,招足时只收二十余万元,所拟办法,分饶厂、景厂两处。饶厂用机器制造,景厂工作则依旧法。曾禀请商部立案,准后援海关则例,纳值百抽五之统一税。”
[7]本段文字是根据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第十二章“清时代”.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P108 和张骏:《中国近代陶瓷教育的先驱——张浩先生创办陶业学校经过之概述》.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5.10整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