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实利教育的尝试与陶瓷教育的呼声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实利教育的尝试与陶瓷教育的呼声

19 世纪60 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首次把科学技艺列入洋务学堂的课程内容中,打破了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大一统局面。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屈辱赔款,深刻地刺激了国人大国情节的神经,“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形象直观思维,即要实现富强,就要向富强的西方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使中国战败的先进兵器技艺,使这种学习变为可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对西方侵略的客观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是以中国失败告终,但除了赔款和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外,列强并未割占土地和争取主权,这使处理洋务的人员认识到,只要遵守条约,双方就能相安无事。并且,与洋人在遵守条约的情况下,进行外交能取得很大的好处。因此,1861 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与西方进行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图2-4)。与西方进行这些交涉的活动形成了当时清政府的一种新型活动——“洋务”。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左宗棠、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

图2-4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摄于1878 年)

“洋务”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外交、外贸等有关的事务,也包括涉及西方事物的新计划,如外语学堂、军队训练、兵工厂、造船厂、开矿、商船和海军等事宜的管理。[6]洋务运动中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陌生的,为了顺利地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也为了培养国内的技术人才,洋务教育就变成洋务运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均为客观上需要的救亡图存、御敌自强式的人才,即翻译、军事、造船、器械、铁路、矿山等具有实际功利价值的人才,而这种不能由传统的学校教育培养,必须建立新式的教育,这也就是洋务教育重要之所在,这里暂且把这种教育称之为“实利教育”。洋务官僚创办的新式学堂可以分为三大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艺学堂。其中最著名的学堂是京师同文馆(图2-5)、福建船政学堂和福州电气学堂等。自1861 年,京师同文馆被清政府正式批准后,全国各地洋务学堂陆续兴办起来。

图2-5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在最初只设英文馆,到后来逐渐开设法文馆、俄文馆、天文馆、算学馆等,从而由初级的外国语学塾,发展成了综合性的实用科学专门学堂,无疑是西方实用科技教育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壁垒,走进了中国课堂。在课程方面,许多自然科学也逐渐地介绍进来。如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等,教师分别由国内外知名学者、人士担任,如李善兰、丁韪良、欧礼裴(C.H.Oliver)等。学制为“八五制”。八年制招收年纪稍幼,由洋文而及诸学;五年制招收年纪较大,无暇肆力于洋文,仅能借助译本学习各科的学生。

自京师同文馆中开设天文、算学课程开始,其他洋务学堂引进西方科技知识就非常顺利了。船政学堂先后设有“制造、驾驶、绘事、艺圃、练船和管轮等六个专门学堂,学制五年。课程有法语、算术、代数、函法、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力学等”。[7]“学员每天要若干小时在工厂同工人打交道,熟悉种种轮机和工具的实际细节。”[8]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对西方国家教育的认识还是肤浅的,对西方国家自然科技教育的介绍也是零星而不系统的,且更不可能深入自然科技教育规章制度的引入,然而,不可否认,就是这些皮毛的介绍和创设新型学堂的最初尝试,给国人以深刻的启示。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二月十五日,张之洞上书光绪皇帝《江西绅商禀请兴办内河小轮、西式瓷器、蚕桑学堂以扩商务一折》[9],首次向朝廷提出江西要办实业类学堂,奏折称:“兹据江西在籍绅士翰林院编修蔡金台、熊方隧、翰林庶吉士蓝任、陶福履、候选郎中邹凌瀚、邹兆元等分词呈称:……又江西素不产蚕,现拟于高安县地方创设蚕桑学堂,收教学生……亦请统由九江关出口,援照光绪十六年前广西巡抚马王谣奏准成案免收厘税数年……”[10]随后倾向于维新的光绪帝“诏兴农学,命各省督抚劝谕绅民兴办”。[11]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西高安蚕桑学堂被正式批准筹办。据《东华续录》(图2-6)载:“……署两江督臣张之洞奏……江西在籍绅士蔡金台等申请在高安县地方设立蚕桑学堂,考求种植,所购浙湖桑秧、蚕种及新出蚕丝,均暂免厘税一摺,奉殊批依议,钦此。”[12]至此,“江西高安蚕桑学堂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实业学堂”。[13]由于时局关系,戊戌变法失败后,该学堂被迫停办,而陶业学堂则还在谋划之中便夭折了。

图2-6 东华续录

洋务实利教育培养的时代人才,大多数成为洋务企业的监督和技术骨干。他们不乏聪明才智,但很少谈论科学研究,更谈不上科学活动,只是一批实用型人才。这是因为在宏观方面,洋务派引进西方自然科技并与生产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清政府的政治需要,迫于民族危机而产生的,并非出自经济发展向科技提出要求才产生的。由于经济动因不强烈,所以在结合之后,它们之间明显缺乏张力,没有发生科学和技术之间、教育与技术之间、技术和生产之间明显的连锁反应,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科技、教育、生产发展的内部机制。在专业结构方面,洋务教育偏重于军事与军工专业,但教育水平不高,专业性不强,这就影响了自然科学技术在国计民生部门发挥作用。但洋务运动时期通过兴建新式学堂,打破了传统教育一统华夏的局面,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播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为甲午战争后实业教育的更深层的引入,为实业学堂的兴办,乃至实业教育制度体系的创立,均打下了初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