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立高陂陶瓷科职业学校
抗日战争后期,国家和人民还处在非常困难的时期,由于陶瓷生产是大埔县人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该县各界人士和旅外乡亲,如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的丘誉,任广东省政府农林处处长的刘禹轮等人,十分关注陶瓷业的发展,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志士仁人提出《关于改良及开发大埔实业的意见》(图6-27),政府方面也积极的探寻发展地方经济的产业,并对当地的陶瓷产业进行了考察,形成了《大埔县高坡区制造土碗调查案》(图6-28)。在上述的意见和调查结果皆表明,要想发展当地陶瓷产业,就需要先解决陶瓷生产改良问题,要解决陶瓷改良问题就需要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当时处于战乱的年代,外聘相关技术人员相对较难,所以设法就地培养陶瓷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
图6-27 萧达人提出的改良大埔实业中明确提出了陶磁器
图6-28 《大埔县高坡区制造土碗调查案》案卷
图6-29 1917 年丘渊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专业
1942 年广东大埔当局开始筹建陶瓷专业学校,成立建校委员会,推举热心教育的丘启明先生为主任。1943 年秋,广东省政府在高陂创办全省第一所“广东省立高陂陶瓷科职业学校”。首任校长丘渊,字退庵,梅县人氏,曾留学日本,攻读陶瓷专科,见图6-29。他从福建、江西招聘技师为技术指导,推广刻花雕和石膏注浆,辘护旋坯成型技术,除生产釉下彩传统产品外,还增加釉上彩饰,这是大埔县陶瓷釉上彩工艺的开端。学校最先借用高陂中学作为校舍,1944 年春,迁至赤山村,购买数间民房用作校址。1945 年夏,丘渊病故,由教导主任梁菊庵代理校长至年底,此时学校的教职员工有13 人,详见下表。
表6-6 广东省立高陂陶瓷科职业学校教职工一览表(1945 年度)[35]
根据上表内容显示,该校的师资来源专业化,年龄结构合理,并且体现了专家治校的格局。此外,该表还显示了这一时期该校开设的课程,从表中所列的课程来看,该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初具现代学校式课程体系。
1946 年春,由广西大学毕业的高陂平原乡人廖春歆接替校长,此时学校教职工增至19 人,但这一时期的教师名单明显体现了与上一年教师名单明显的不同,详情见下表:
表6-7 广东省立高陂陶瓷科职业学校教职工一览表(1946 年度)[36]
从上述列表显示的情况来看,该校在这一时期的校长为廖春钦,教导主任为袁志群,师资方面除了继续保持教育专业化和专家治校的基调外,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方面也略有增加。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当时的学校在陶瓷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方面呈现出良性的发展态势。但从两份教师名单中我们则较易发现,两份名单有着极大的不同,如果简单地将其认为是政府当局或者校长制制度下校长对学校改革的话,那么接下来一年度教师人员的极大变动则值得读者深思,详情见下表。
表6-8 广东省立高陂陶瓷科职业学校教职工一览表(1947 年度)[37]
在这一时期廖春钦继续担任该校校长,而此时的教导主任则由同样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伍长柏担任,不久则有毕业于厦门大学的田天锡担任。这一时期的师资力量较之前两年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就是每一年的教职员工的变动均较大,几乎是全部更换。这种大换血式的人事调整在近现代的陶瓷教育史上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由于相关史料的缺失,这种疑问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在学校的硬件方面,1947 年时逢大埔县人罗卓英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省政府拨款扩建部分校舍;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生源方面,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学校的硬件得到改善,于是学校设陶瓷美术专业初级、高级两个班,教授初中课程和美术专业课,学生规模也扩大至80 人。1948 年冬高陂解放,瓷校停办,大部分学生投奔革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