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立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

第六节 江苏省立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

江苏宜兴丁蜀镇是历史上著名的陶瓷产地,尤其是紫砂陶艺,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均可谓是一枝独秀。但从明至清,其技艺的传承,和大多数民间工艺一样,一直以师徒传承的传统教育方式传授制陶技艺。民国初期该地区的师徒制陶瓷授艺模式依然盛行,一般学艺时间为三年投师时须纳入业捐数千文,值得一提的是,妇女免缴纳此拜师费。据时人罗宗善认为,该地的新式陶业教育即发轫于此种传统的师徒制教育,创办于民国早期省立宜兴陶业工厂率先在该地区担负起了培养新式陶瓷技术人才的任务,该厂自创办以来便招收陶工学生,学生文化程度需高小毕业或有同等学力程度,授以制坯之法,学费及食宿均免,另有津贴每月自一元至二元不等。两年毕业,毕业后自谋生计。这种工厂式的陶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和发展了现代陶瓷技艺。1921 年,利永陶器公司也在公司培训现代化的陶瓷技艺人才,该公司在开办了陶工传习所,招收20 名徒工,聘请6 名知名艺人教授陶艺,并严格考工,以考促学,效果明显。但由于其工厂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将行业教育当成公司的主要事业进行发展,也就是说,工厂教育不可能代替学校教育的角色。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洋瓷大量倾销我国的现状日蹙,据《国际贸易导报》记载:“自1930 年后,宜兴陶瓷工业渐形衰落。珐琅质与铝质物输入中国后,陶瓷即其他亦无法竞销,社会经济衰落,奢侈品之花瓶、玩具亦不能畅销于市场,更加陶器业出品不能改良,以适应环境,益使陶业无法振兴。”一些关心本地紫砂陶业的有识之士担忧这项传统工艺将被外人取代,遂积极倡办专门工艺学校,以提高陶工们的陶瓷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进而达到振兴我国陶业,挽回利权的目的。

1929 年,时人周幽东在《商业杂志》上便发表了该地创办陶业专门学校的重要性,“宜邑陶业各方,资方与劳动者不特鲜受高等教育,具有普通学识者亦属少数,不仅无世界营业之观念,即于高遗传之良规亦渐失其精意,欲冀其随时势潮流而改良进展,大有缘木求鱼之慨,故业户在海外者,频遭挫折,概内无改弦易辙之妙用,外无长袖善舞之人才,宜其有上述之结果耳,诚宜特设专门学校,延聘专业师资,借以研究而宏造就,使今世陶业之户,广开智识,别开一新纪元”。[37]1930年,前清秀才、两江师范学堂首届毕业生、公立宜兴中学校长李玉彬,呈文江苏省教育厅,要求增办职业科。是年春,经省政府决议,同意在江苏公立宜兴中学中添设陶业科,同时,省教育厅提出了“为教授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才起见,陶业应筹建专科学校”的意见,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江苏省宜兴以陶器著名,其产品行销中外,独树一帜。此后应如何于质料上再求改良,成本上再求减轻,应用上再求推广,技术上再求精进,是须结合知识与经验二者,以科学方式再下精密研究之功夫,于宜兴地方筹设陶业专科学校并附设实验工场,以促进地方之工业”。政府方面不仅在相关政策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在办学经费方面同样给予大力支持。当局决定由省财政厅拨款一万二千元在公立宜兴中学增加职业科,招收陶工科一年级一班。翌年秋,根据国民政府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精神,江苏省政府决定将公立宜兴中学改名“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在校内分设普通科、农林科、陶工科三科,在陶工科方面聘请陶瓷专家王世杰任主任。由于陶工科的特殊性质,则单独将该科设在陶瓷业繁盛的蜀山镇。一年后,1932 年,陶工科改为窑工科,招收艺徒8 人,聘请紫砂艺人朱可心等传授技艺,以蜀山江苏省立陶业工厂为实习工场。1933 年7 月,经省教育厅批准窑业科单独建校,校名定为“江苏省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校长由原陶工科主任王世杰担任。[8]当时该校共有学生21 名。建校初期学校的规模很小,占地约10 亩,校址在蜀山北麓(今称北厂),校舍只有两排砖木结构的平房,并用原省立陶业工厂作为学校的实习工厂,学制三年,每届计划招收学生30 名,招收高小毕业生,且只招收男生。第一期为艺徒班,第二期为职业班,第三、第四期又为艺徒班。艺徒班与职业班的区别在于,职业班须交膳食费,艺徒班则膳食、学杂费全免。这就有效地吸引了大批的贫苦子弟前来就学。学校采用半天授课、半天实习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方面开设有公民、国文、数学、英语、理化、历史等文化基础课以及陶瓷学大意、美术、图案设计、雕刻等专业课程。之后又增加了商业簿记课。该校在师资方面实力不俗,该校的几任校长均为留日高才生、窑业专家,如王世杰、汪琛等。在专业教师中则有路苞奇、许冰夏、贾镇廷等一批有学术专长的一时之秀担任,他们无论在专业学术理论方面还是在专业视野方面,均能给学生带来新颖的内容。在实习实践方面,该校特别注重实习,培养动手能力,重视技能训练,学校为此特聘请紫砂知名艺人吴云根(曾任中央大学陶瓷科技师)、朱可心(图5-22)、谢严鑫任工厂教员,还请无锡惠山泥人厂的艺人教学生泥塑课。

图5-21 1921 年王世杰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专业

图5-22 朱可心(1904—1986)

除了课堂上的专业教育外,学校还注重自身与外界的联系及科学宣传。其一是对外联系广泛。学校设有师生作品陈列室,陈列师生的紫砂陶艺作品。时常有中外来宾来校参观,对该陈列室中的作品赞赏有加。1933 年,学校技师朱可心创作的云龙鼎、竹节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云龙鼎获得金奖,竹节鼎(图5-23)则被宋庆龄先生收藏。这些无疑有效地提高了该校的知名度,肯定了该校的办学实力与成绩。其二是积极在当地开展科学活动,学校组织宣传队不时地奔赴民间开展破除迷信、讲究卫生的宣传活动,给当地的小窑户普及关于窑业改良的科技技术,对改进当地紫砂及其他陶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由于该校办学效果显著,该校在1934 年增招1 个班,学生人数也由当初的21 人增至38 人,常年办学经费也由当初的20 000 元增至30 000 元。[38]该校办学正值逐步完善并发挥效益之际,1937 年抗战爆发,随后宜兴沦陷,学校被迫解散。该校战前独立办学仅四年时间,但它却是宜兴教育史上第一所省属级的陶瓷初级职业学校,首开紫砂人才职业教育之先河。

图5-23 朱可心作品 竹节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