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的陶瓷教育
该校的陶瓷教育起源于20 世纪“大跃进”时期。1958 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正式建立五年制硅酸盐工学专业,该专业着重专业基础教育,不设专门化,主要培养从事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包括玻璃、陶瓷、水泥、耐火材料和磨料等工业生产、设计、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后受“文革”影响,该专业招生陷入困境。
1976 年“文革”结束后,恢复硅酸盐专业招生。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在1978 年硅酸盐专业与其他系和专业一起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将原专业发展为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后的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以及工程的专门人才,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1981 年,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是全国首批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点之一,1983 年,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点之一,丁子上教授成为该校该专业的首批博士导师。
1985 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将原专业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和硅酸盐工程专业,前者侧重材料的研制和开发,后者侧重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规律外,主要侧重于研究如非晶态材料、高温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等新型无机材料的组成、结构、生产条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其生产及工艺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材料改性和新材料研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硅酸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硅酸盐材料的基础理论,以及进行材料和生产过程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生产工艺设备的技术管理与优化控制,并使学生学会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试验研究成果工业化。两专业招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包括无机材料化学与物理、玻璃结构与性质、金属与无机材料的封接、玻璃工艺、无机材料电子显微技术、新型光学玻璃、材料界面化学、粉体技术和光电子材料等。
为了教学和研究需要,两专业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包括硅酸盐物理化学实验室、高纯硅及硅烷实验室、硅酸盐工程实验室、玻璃、水泥、陶瓷和耐火材料实验室等。其中高纯硅及硅烷实验室为该校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1989 年,半导体材料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9 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批准为一级学科,下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 个二级学科。2007 年,在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材料科学与工程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4 年7 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图10-20)。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后,该学院下设有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4 个研究所和电子显微镜中心,并建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电镜中心、浙江省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型信息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
图10-19 浙江大学
在人才层次的培养上,该专业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硅酸盐材料学科于1981 年获硕士授予权,1984 年并入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在学生规模上,21 世纪以来该校材料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00 名、硕士生约120 名、博士生约60 名,进站博士后15 名左右。开设与陶瓷相关的课程相对较少,主要有多功能陶瓷材料与器件、结构陶瓷、复合材料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该校研究方向的调整,近年来,该校无机非金属材料朝着电子信息材料、磁性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以及其他能源与环境材料等一批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新型功能材料的方向发展。
图10-20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