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工业试验所窑业部

第五节 山西省工业试验所窑业部

民国早期,山西境内洋货开始逐渐大量涌入,严重影响了本地的经济利益和民族权益,当局者认识到“外货充斥漏邑日益,知非振兴工业不足以资抵制”[53]。如果想在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依靠旧私人作坊和小工厂是无法达到振兴工业的目的的。为此,以阎锡山(图7-13)为首的山西当局率先打出了“造产救国,建设西北”的政治主张,紧跟着就是创建新式科研院所进行新式人才的招聘和培养。

图7-13 阎锡山(1883—1960)

1917 年,“晋督阎百川氏注重民政,为振兴农工计,……于工业方面,则办工业专校,改通省工艺局为工业试验所,于是年冬季晋人张君树栻为所长,规划一切,拨开办费五万余元”[54]。至此,在阎锡山的大力推动下,山西历史上最早的科学研究机构——山西工业试验所,在原山西通省工艺局的基础上成立了,该所所长张树栻,副所长宋启秀,该所直属于山西省行政公署,设所址于太原市西羊市街,该所下设窑业部、化学工艺部等,并附设艺徒养成所和留日工艺练习预备科,并制定《工业试验所暂行章程》,对所内各科研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窑业部主要从事磁器及玻璃(图7-14)的研究,化学工艺部主要从事化妆品、造碱及造纸的研究。该试验所附设的艺徒养成所每日进行授课,养成期在两年以上,学生毕业后择其品艺优良者留所练习一年后录用。此外,该所还开拔人才到国外学习深造,1919 年,该所留日工艺练习预备科便遴选了40 名有志于实业技艺的学员派往日本,分别进入玻璃制造、肥料、瓦斯、瓷器等产品的工厂实习,为期一年半,学成归省后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后来的京沪展览会上得到了肯定,如在1923 年,山西工业试验所窑业部试制成日用细瓷,其品种为餐具与茶具两类,在京沪展览会上被评为特色产品。

图7-14 山西省工业试验所窑业部出品

山西工业试验所在创办之时就非常注意负责人和骨干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如所长张树栻为山西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应用化学科主任,副所长宋启秀(1881—1954 年)为晋中榆次人,1915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所以该所的主要负责人都由较高知识的人员担任。所长、主任、技士6 人均为工科大学毕业生,其中5 人是归国留学生,1 人是山西大学毕业生。其余职员都是中专以上文化水平,此外,该所还尽力选拔人才到工业发达的国家去学习深造。“从山西当局设立试验所初衷来看,该试验所不仅承担着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多的则是作为山西最早的工业学校之一,办学教授艺徒和开办留日工艺练习生预备科”[55],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当局于民国十九年(1930 年)决定将该试验所合并进山西工业专门学校,更好地为山西省近现代的工业起步培养技术人才。(图7-15)

图7-15 山西工业实验所八周年纪念第一次展览会照片

山西工业试验所是一个集科研与技术培训应用为一体的开发型研究机构。它立足本省,对本省所产原料及物品分析鉴定,研究试验,引用现代科技对当地的天然物生产之旧有工艺进行改良。为开发本省的资源,发展本省的工业,为本省的经济建设服务,将成功的试验结果直接用于生产。此外,该所在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还特别注意技术管理、培养人才、经验交流等方面内容的规范和强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吸引了不少社会知名人士、海外客商前来参观,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该试验所的研究试验与成果推广,对当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本地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陶瓷生产技术的科技艺术人才,为本省陶瓷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来该省相继创办的几个新式陶瓷厂奠定了技术和人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