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教育界留欧知名人士

第四节 陶瓷教育界留欧知名人士

王涛(1905—1985),字松波,上海市崇明县人,水泥专家、陶瓷专家,16 岁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攻读采冶专科,毕业时获得金质奖章。1926 年他在南京中国水泥厂化验室工作,1929 年赴德国柏林皇家水泥研究院深造,成为世界水泥权威奎鲁教授的学生。他与奎鲁教授合著的《水泥水化》一书在世界水泥界享有盛誉。1932 年回国,他被聘为唐山启新水泥公司副总技师代理总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华新水泥厂副厂长、建筑材料工业部一级工程师、建筑工程部水泥研究院院长、建筑工程部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建筑工程部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副院长,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除科学技术行政领导工作外,他还长期兼任各种学术领导职务。他历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硅酸盐组副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硅酸盐工程学学科组副组长,建筑材料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陶学会第一任监理事,中国矽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暨顾问,北京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硅酸盐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亲自指导水泥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多有著述,取得瞩目成就。

王涛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培养造就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其中多为目前我国建筑材料等行业的领导骨干和科学研究、设计、教学、生产部门的中坚力量。同时,他又捐赠巨款,资助企业兴办职工教育,受到普遍赞扬。

郑可(1906—1987),广东新会人,1925 年考入广州工业专科学校。一年的机械学习为他日后从事金属工艺设计和制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27 年留学法国,在初等美术学校学习两年后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同时在巴黎市立装饰美术学院学习艺术设计”。1934 年留法归国后,他坚持在艺术与设计院校传播“包豪斯”的理想,并在广州大学建筑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前,郑可曾在香港办金工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郑可先生被调入实用美术系任教,担任陶瓷雕塑课教学,曾任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他是师生公认的一位艺术修养全面,动手能力过人,集绘画、雕塑、陶瓷、金工等技艺于一身的教师。

囿于资料的原因,一些早期留德学习陶瓷的人士无法补充完成其简要介绍,如秦子青、郁国城、陈循善、戴蒙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