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陶业试验所
1929 年1 月,江西省政府“为图本省之发展,特就景德镇建立陶务局,办理关于瓷业之指导改良各项事务。本局设局长一人,综理全局事务,局长为张浩(图7-20)。该局同时分设二股,一为指导股,一为试验股,每股股长一人,掌握本股事务”。[58]同年11 月,又经省政府通过《整理并发展本省瓷业方案》。1930年,建设厅提议将陶务局归并于省立工业试验所的陶业股。江西省工业试验所于1929 年设立,以研究工业原料,改良制造方法,规定检验标准,鉴别工商物品,为其主要目的。1931 年,陶务局并入该所,内部组织遂分为化学及陶业两股,并附设制瓷工厂,张浩任技正兼陶业股股长。[59]当时的江西省工业试验所的科研人员力量是比较雄厚的,在12 位科研人员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员为海外归来的高才生。详见表7-1。
图7-20
表7-1 江西工业试验所科研人员一览表
(上述内容来自江西省档案馆《江西工业试验所工作报告》P286.)
其中张浩、舒信伟曾是江西省立窑业学校的校长兼教师,张浩曾在民国初期和中期担任窑业学校校长,舒信伟在抗战时期担任窑业学校校长。程宗瑜是窑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三人由于工作的需要,时常任职于该所与窑业学校之中,如张浩于1912~1918 年任窑业学校校长,1929 年任陶业管理局局长,旋即任命为江西工业试验所技正兼陶业股股长,1932 年复任窑业学校校长。其他两位也有类似的经历,只是程宗瑜没有担任过该校校长而已。这种科研院所与专门学校交互任职的情况,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时有发生,这种形式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急需一大批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来建设国家;另一方面,当时掌握现代技术的专业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均怀有实业兴国、科技救国这一民族爱国情愫,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国外留学经历,对于工业化生产的认识比较深刻等。由于客观上的原因,致使这样的一些专家往返于科研院所与专门学校之间,表面上看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科研、教学效果,其实就依托于陶瓷行业进行科研、教育而言,两者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如工业实验所的技术人员来学校任职,其丰富的实验技术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学校教学实验的发展与完善,同时,实验所试验出的产品,还可以满足教学实验所需的原料及器皿。而学校培养的学生有一些则进入了工业实验所,充足了试验所的人才储备。
1932 年8 月,省政府决定将位于南昌的江西工业试验所中的陶瓷股单列出来,成立江西陶业试验所,所长为江西省政府陶业专员邵德辉。该所位于南昌德西门外,民生工艺铁工厂亦在其内,该厂为南昌铜元厂旧址,熊式辉主席同建设厅厅长视国人瓷业泥守旧法,所以化学电料等瓷器均用舶来品,是以将江西工业试验所内瓷业一部分工厂机械,另设江西陶业试验所,以为实验制造新式各种科学用瓷,并改良旧瓷,俾作模范,内设研究指导两股,技士1 人,技佐、司务员各4 人,工人10 名,练习生30 名,以为练习制造。该所每年经常费17 736 元,事业费5500 元,一切制造设备,都是采用最新科学方法。陶业试验所的设备有柴油动力机(立式、十二匹马力)一座、压榨机一部、烧瓷窑二座、研磨机一部、制瓷辘轳二部、颜料粉碎机二部、粉碎机一部、坯土精练机一部、滚拌机一部、烧石膏炉一座、连续机一部、干燥室一间。[60]可以说,设备还是比较齐全的,相较于以前而言也大为改进了。该所设有的机械辘轳,是张浩留学日本时,买了一部脚踏辘轳的样机带回来仿制的,以后还请了二位日本陶瓷工艺技师做指导,每月工资200 元银币。通过试验,该所技术人员对机械制瓷已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该所在电气化学用瓷的成功研制,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在这方面该所主要研究电气碍子、蒸发皿和电碗。碍子是泛指用于输电系统中,连接铁塔与传输高压电的悬挂电缆之间的绝缘体装置。陶瓷是常见的材质之一,由黏土、石英、氧化锆和长石的混合物烧制而成。电碗在电灯、手电筒等电器上有广泛的应用。蒸发皿是用于蒸发液体、浓缩溶液或干燥固体物质的化学仪器,常见的为瓷制。化学实验中,当固体要以大火加热时,就必须用到干锅,一般是陶瓷深底的碗状容器,它比玻璃器皿更能承受高温。陶业试验所试制这些器物,对于电气、化学工业的发展是有实质性作用的。主要如下表。
表7-2 陶业试验所出品情况表[61]
(资料来源: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编《江西省工业之改进》,P11.)
说明:陶业试验所各器类之制造,纯系试验性质,无正式出品,实验成绩已臻完美,其有裨于改良景德镇瓷业及光大瓷业公司者自不待言。
1934 年,江西省政府决定将陶业试验所与陶业学校合并,“窃查陶业学校与陶业试验所合并迁浔,拟购九江东门圣约翰中学,及其对面高校长住宅,并礼拜堂基地为地址,前经教育厅派校长张浩前往调查,据谓圣约翰中学基地房屋,索价一万二千元,其余高校长住宅及礼拜堂基地房屋,索价一万五千元,两共需银二万七千元”。经决议通过:“‘所需低价,除由教育厅拨付六千元外,余由财政厅借垫’等因已记录在案,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厅遵照办理。此令”。[62](见图7-21)
图7-21 试验所迁九江的通知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失陷,中央工业试验所任技士汪璠(原陶校教师)来景德镇,在江西陶业管理局任工务科科长。不久景德镇等地告急,江西省陶业管理局,奉命内迁到萍乡芦溪上埠镇与萍乡瓷厂合并办厂。更名为“江西省陶业管理局萍乡瓷厂”,任命陶业局教授汪潘任厂长。同时江西省陶业学校和江西省陶业研究所也先后相继搬迁来上埠,与本厂合办联合办校,厂研结合。工厂管理机构设电瓷部、美术瓷部、普通瓷部,重点扩大电瓷生产。任命邹如圭为电瓷部主任,彭友贤任美术瓷部主任,汪探任普通瓷部主任,下设五个股,厂长汪潘为技术股主任,原先技术骨干老班子都留厂工作。此时再一次出现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担任学校的教师,学校的教师担任厂里的技术骨干的情况,如汪瑶担任厂长的同时教授学生专业课程,还有、彭友贤、邹如归、戴亮侪、汪琛等一批陶瓷专家也是上述情况。
1944 年夏秋,日军三次窜犯萍乡。原江西陶业管理局、省陶瓷研究所和省立陶瓷职业学校撤离上埠,奉命迁向景德镇,随之萍乡瓷厂及其他手工业作坊纷纷停业,电瓷生产中断。经过战争的洗礼和迁徙途中的困难,一些科研人员、教师及相关试验、教学物资损失巨大,鉴于此,在江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上述单位留下的陶瓷专家与景德镇本地的浮梁县立陶瓷初级职业学校合并,成立了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