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县县立陶瓷职业学校

第三节 禹县县立陶瓷职业学校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禹州知州曹广权召集制瓷名匠在衙内筑窑烧制钧瓷,烧成了钧炉、钧瓶、钧盆等禹贡钧瓷,但数年烧制下来,产品质量和规模进展不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又召集工匠十余名,在神垕镇设立钧兴公司(现东大艺术瓷厂址),见图4-11,将当地钧瓷名人卢氏兄弟等聘雇进公司,以期垄断钧瓷生产,终因仅得天青一色钧瓷和工人工资低微而停办。

图4-11 河南禹州神垕镇

1918 年,禹县创办了乙种农业学校,校址设在禹县县城西南隅万寿宫,创办时仅招农业科一班。1922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其中明确规定“乙种学校酌令改为职业学校”,于是“禹县乙种农业学校”更名为“禹县县立职业学校”,在农业科的基础上增设蚕业科和陶瓷科。此时期,校长先后由方联瑞、贺启昶担任,因贺启昶办理不善,被教育局免职,遂由王照青充任该校校长。王照青上任后,致力于禹县特产钧瓷的恢复与改良,在专业教师中,特聘当地钧瓷制作艺人卢广东为陶瓷技师。因卢广东祖上世代业陶,娴于烧钧瓷及窑变技术,卢广东任职后不久又推荐其堂弟卢广华来校任教。该校设立陶瓷职业科后,遂将学校前院戏楼楼上辟为染织科实习工厂,楼下辟为陶瓷科实习工厂,并回收校舍后农田,建瓷窑一座,作为烧民用瓷及钧瓷之用,校内建小炉一座,专作烧窑变之需,出品甚多,亦有佳者,但欲达到改良禹县陶瓷之目的尚远。一则因禹县瓷土土质不佳,含杂质及铁太多;再则欲购置新式设备,聘请江西景德镇陶瓷技师,均限于经费,而不能达成,且卢氏技师烧窑变配釉技术,保留甚多。[14]

1931 年,校长王照青离职,先后继任者有高资元、刘士藩、康天成、李长泰等。1935 年,王桓武担任禹县县长,王上任不久即将李长泰撤换,将校名更名为“禹县县立陶瓷职业学校”,聘请北京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毕业的李志伊担任校长。聘请陶瓷工程师及钧瓷艺人卢广华、杨书信、温修为老师,向学生讲课,传授钧瓷烧制技艺。1937 年,王县长以神垕镇为禹县陶瓷产地,遂将职业学校前往神垕镇,意图复兴钧瓷产业。因当时尚无人将钧艺整理成册,多凭直观教学,授课效果不佳,办学数年,学校成绩平平。官方以“藏奸保密,教学不力”罪名将卢光华关进监狱。1939 年,侯慕彝担任禹县县长,又将陶校校长李志伊辞退,任命毕业于杭州艺专毕业的周某担任校长。在这一段时间,政府官员主观恢复发展振兴民族工业的意愿较为强烈,一方面是因为地方官员创造政绩使然,另一方面也契合国家意愿、社会发展和民族愿望的需求,但奈何时局动荡,人事任免频繁以及官方强行干预行业教育,致使该地的陶瓷教育蹒跚不前。

1942 年,河南遭受“水、旱、蝗、汤”四大灾害的荼害,以至于出现了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千年不遇之劫难,禹县县立陶瓷职业学校在此种境况下被迫停办。学校虽然停办,但却为该地培养出了一批陶瓷专业人才,如著名的钧瓷艺人任坚、刘振苍等。据相关人员回忆称,学校在教育上采取课堂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集中讲授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知识,而其余时间则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窖口,进行劳动实习。学生们毕业后,不仅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和陶瓷专业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钧瓷烧制技能,为提高钧瓷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全面素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5]。已逝的钧瓷老艺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南省第一个全民所有制陶瓷企业——人民工厂担任负责人的任坚,在自传中曾深切地回忆过就读禹县县立陶瓷职业学校期间对他人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校长李志伊是我学习陶瓷理论的启蒙老师,钧瓷技师卢广华是我学习钧瓷技术的启蒙老师”。[16]在校三年期间,他熟练地掌握了手拉还造型技艺,基本掌握了配釉、烧成等工序的操作技术。更主要的是,他培养了自己热爱钧瓷,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和信念。虽然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陶瓷教育传承只是萌芽初显,但是它在陶瓷教育,尤其是钧瓷教育方面开了先河,为当代钧瓷传统技艺的教育传承有着示范和启迪的作用。它从教育入手,为钧瓷传承人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提高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