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师徒制模式
师徒制是学徒先拜师,然后边从事劳动边接受师傅关于操作技艺教育的一种传统的技艺教育方式。师徒制产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兴起于奴隶社会,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但作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却是在宋、明、清时期。
图1-29 传统师徒式制陶场景
在宋代,由于手工业作坊规模的扩大,为了高效地训练艺徒,推行了“法式”艺徒培训法,即艺徒基本操作规程培训法,同时,开办专门学校,一时间宋代的窑口遍地开花,五大名窑名誉天下。元、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最大利益化,对手工行业制定科目繁多的规章制度,在匠籍的管理方面则借鉴了汉代以前的制度,展示着明显的阶级剥削性。自明代中叶以后,我国的手工业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瓷器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引起社会分工,使工农分工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瓷器生产是“一器之成过手七十二”(图1-29),也就是说“技术将工人专门化了,使他们不便务农”。[17]都市由农村中分离出来,大作坊在城市中出现。大作坊的出现促使社会培养大量的手工艺人,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大作坊的需要,所以师徒制便担当起了培养手工艺人的重任。师徒制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它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中国历来就有“投师如投胎”的说法。徒弟对师傅唯命是从,十分恭敬。师傅将所掌握的技术特点、方式方法、经验知识等传授给徒弟。在传授时,师傅一方面将一些技术经验以口诀或顺口溜的形式传授给徒弟,其中陶瓷绘画画艺口诀就有:画人物口诀、画动物口诀、画山水口诀、画花卉口诀、配色口诀等。其二是一种口心相传的教育模式,所谓“口传”是指师傅在教徒弟时,亲自进行操作技术和经验的口头传授和指点,以帮助徒弟尽快掌握某种工艺或操作的要领,并对徒弟的实习操作进行指导。所谓“心传”,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内在精神作用和无形的心理表述。对于师傅来说,它没有固定模式,也不能用语言完善表达。对于徒弟来说,它没有样本可以借鉴,也不是单纯的技术继承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需要自己日后的不断磨炼和实践,所以,只能依靠师徒之间心里的感受和领悟。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徒的培养期较长,便于徒弟全面、系统、精心地向师傅学习,便于技术、技能、经验、诀窍等的世代承传。同时,师徒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促进,促使整个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当然,这种模式也有着比较明显的不足,师徒制模式属于个别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徒弟在独立操作之前必须首先熟悉所有工序,因每道工序很少单独教授,大多是在平时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因此学习周期长,培养效率低。同时,个别师傅因竞争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保守,甚至不将一些绝技传授给徒弟,因此导致一些真门绝技失传。